是否有專業的閱讀樂趣?好書評如何彰顯作者的智慧?應該多讀書還是少讀書……請看臺灣資深文字工作者傅月庵暢論的閱讀之高見。
之一:專業閱讀
“專業讀書人”的出現到底代表什么?有人真的可以閱讀成專業,卻還保持著樂趣嗎?我不太相信。閱讀的樂趣,來自于好奇的滿足。好奇的前提是絕不能執著,這與講究“目的性”的“專業”似乎有所背離。或者應該這么說吧:專業讀書人是可能存在的,但專業的閱讀樂趣幾乎是不可能有的,尤其如果你還要教導別人如何閱讀的話。
之二:評論智慧
好的書評,講得出優點,還要說得出缺失;品味絕妙,同時大膽敢言。總之,需要勇氣,還要智慧。問題在于,智慧往往讓人懷疑“遽下評論”的必要。“批評”需要論斷,而論斷需要長期觀察,絕非朝夕可得。而這,或許也就是為何“關于新書的批評,絕對沒有!”的緣故吧——時間才是最好的評論,智慧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之三:少讀幾本
在閱讀成為一種消費、一種娛樂趨勢越來越明顯之時,為了保持你的閱讀樂趣,你的選擇絕非多讀幾本,而是要少讀幾本;并且應該少選擇新書,要多選擇舊書。因為,第一,受騙上當的機會少一些;第二,就算受騙上當,損失的金錢也不會太大。
之四:出力閱讀
“與其說人生像跳舞,不如說人生像摔跤,因為它需要我們立定腳跟,準備迎接不可預見的每一次攻擊”,這是古羅馬哲學家皇帝的雋語。閱讀大概也是這樣,你得用心出力,才能獲得對打,乃至壓制作者的樂趣。假如你毫無主見、軟弱無力,那么你只能“跳舞”,被作者帶著團團轉,頭昏眼花分不清東西南北,于是只能說:“好!好!”
之五:好書壞書
“好書”就好比一把好的螺絲起子、一雙好鞋,貼心得讓人無話可說。正如一位法國政治家所說:“如果再繼續解釋下去,我們就沒辦法了解彼此了。”而一本“壞書”呢?則像一位美國法官論述色情:“我無法定義它,不過當我看到它的時候,我就知道了。”
之六:書排行榜
“暢銷書排行榜”對讀者的傷害是間接的。最先受害的人是編輯,因為幾乎所有編輯選編的書籍,都少有機會登上排行榜。加上暢銷書的黑洞效應,讓他們的書越來越賣不出去。久而久之,他們便不免要懷疑自己的品味與專業能力,于是逐漸向排行榜靠攏。先是編輯,接著是出版社,最后,出版市場成了“暢銷書競逐所”,多元化為單調,眾聲而不喧嘩,到了這個時候,讀者才真正受害了。
之七:閱讀姿態
注意地鐵閱讀,你會發現:高中生以上很少有人會捧著一本漫畫或言情小說旁若無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多半時候,你會發現在地鐵里讀英文的人可真多呀!這說明了什么?全球化效應讓大家都更重視學英文了嗎?也許不是,閱讀有時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避免在公開場所看漫畫、讀小說,一如舊日把洋文教科書拿在手上而不是放在書包里的大學生一樣,有意識或無意識,都可能是在發出一種求取認同的信號:相信我,我的品味不差!
之八:市場力量
新書有兩種,一種是關于生命的:沒有讀過的就是新書;一種是關于市場的:剛剛上市的才叫新書。如今,對于新書的定義,后者明顯壓倒前者。人們所議論、所推薦閱讀的多半是新上市的書。這或許也說明了透過資訊(message)不斷按摩(massage),人們的生命是很容易被市場所酥化而不自知的。(傅月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