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有好節目,你想打開電視。這時,腦部的運動皮質處理了錯綜復雜的電波,再傳到手臂和手部,讓你拿起遙控器操作,及時收看。如果你是癱瘓的,或神經、肌肉受損而無法使用雙手,就只能等待看護代勞。然而,轉機已經出現。
化思想為行動
2004年6月,一個全身癱瘓的美國男人接受手術在腦部植入小型感應器后,已可撰寫電子郵件、玩電動游戲、轉換電視頻道、打開窗簾,這一切都只要用想象運作。布朗大學神經科學系主任約翰·唐納古說,這發明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核準上市,仍有數年之遙,但已開啟“神經科技新時代”。
接著,猶他大學一位生物工程教授發明一種感應器,可以偵測腦部神經活動,“腦門神經介面系統”研究因此而起,并即將展開人類臨床試驗。
這是一項什么樣的手術呢?首先,外科醫師在患者顱骨處割開一個硬幣大小的切口,把藥丸般大小、有100個頭發般細微附器的感應器,植入向手臂發號施令的部位。整個手術過程歷時約兩個半小時。手術后,從外表只看得到一個硬幣大小、連接電腦的小儀器。
之后,患者用想象移動電腦屏幕上的游標。腦部感應器接收這些難以測知的電波后,轉送到3臺電腦,由電腦轉換成類似鼠標發出的信號,然后送出。也就是說,患者和處理器一連上線,只要“想”,就可移動電腦屏幕上的游標,和一般人使用鼠標一樣。他可以經由電腦連接其他裝置,包括電視機、開關窗簾的控制器、電動輪椅、機械手,未來甚至可連接患者自己的手。
這些處理器目前固定于—架手推車上,未來會走向無線,且體積小得可置于體內。
癌癥患者新希望
新藥阿瓦斯丁(Avastin)可說是控制腫瘤生長的開關,專門對付大腸癌,封鎖對腫瘤供血,令惡性腫瘤因缺氧和重要養分而萎縮,減緩癌細胞蔓延。阿瓦斯丁與標準化療結合使用,亦可提高化療效果;它雖不能治愈疾病,但可延長晚期病患的存活期。
這新藥2004年2月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核準上市,是同類藥品的首例。
多年來,醫學界已知道,癌細胞必須形成新血管,才能生長、蔓延。1989年,三藩市基因科技公司拿坡侖·法瑞拉醫生發現了加速這個過程的蛋白質,稱之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
法瑞拉和他的科學隊伍費時數年研發出一種抗體,封鎖老鼠體內的VEGF,結果比預期更好,這抗體幾乎可對付每一種腫瘤。那么,用在人身上會不會有同樣效果?此藥日前正對腎臟癌、肺癌、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初步反應不錯。但法瑞拉說,潛力可能更廣:“以阿瓦斯丁的衍生物治療老化引起的黃斑部退化(失明的主因之一),已處于臨床試驗第三階段;說不定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也是血管過度生長引起)等婦科疾病也有效。”
這場抗癌戰爭還有其他令人振奮的新發現:發炎對癌癥生長具有關鍵作用。
例如,慢性胃灼熱可能導致食道癌。圣地亞哥加州大學藥理學教授麥可·卡倫等研究員2004年9月做的研究顯示,患有乳癌或大腸癌的老鼠發炎時,會引發體內釋出兩種免疫系統的化學物質,令腫瘤蔓延。好消息是,動物也會分泌一種天然蛋白質殺死癌細胞。只不過這種化學物質的威力,不敵助紂為虐的化學物質,因此研究員須控制住這種化學平衡,促進其效果。
結果如何?卡倫說:“情況逆轉了,老鼠的存活率大幅提高。”他臆測,這發現有助研究出新法,加強人體的抗癌能力,或有助制出新藥,在癌癥發生前就封鎖發炎的影響。
通動脈,保長命
司他汀(Statin)藥品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謂“壞”膽固醇),有助治療心臟病。但克利夫蘭診所心血管協調中心醫學主任史蒂芬·尼森說:“司他汀效果最好的時候,也只令心血管病例減少約25~35%。要心血管疾病消失,得再加把勁。”
降低“壞”膽固醇,雖可防止斑塊不斷在動脈積貯,卻無法消滅已存在的斑塊。如今有一項新療法可以改變形勢。
在意大利的里蒙素格達(Limone sul Garda),一些有血緣關系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謂“好”膽固醇)都很低,卻都沒有心臟病。原來他們有基因突變,造出一種稱為“米蘭Apo A-1”的超強高密度脂蛋白,令動脈暢通無阻。
尼森的團隊與一家治療公司合作,以生物工程制出合成超強高密度脂蛋白。這種靜脈注射劑已對一組人做過試驗,結果這些人動脈里的斑塊大幅減少。該項研究仍須進一步試驗。
另一高密度脂蛋白療法,也開始臨床試驗。這種藥稱為“Torcetrapib”,可令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提高50~60%。尼森說:“兩種藥可配合使用。先以強效卻昂貴的靜脈注射劑減少高危險群患者的斑塊,再以口服藥治療數月到數年。”如果研究成功,這些療法將在三四年后推出。
晶片醫學檢驗室
還記得電影《星球大戰》里,太空船醫生對病人一揮掃描器,立刻診出病情并擬訂治療計劃嗎?現在也有一種發明,令我們可以針對個人情況用藥。
美國每年有約10萬人死于藥物副作用。加州艾菲矩陣公司與羅氏醫學儀器公司合作,研發出基因分析晶片,把完整的人類基因體(數以千計的DNA鏈),置入一枚指甲大小的玻璃晶片內,協助醫生預測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例如,每250人中,約有一人有基因瑕疵;如果服用標準劑量血液稀釋劑,產生內出血的幾率較大。
人類有兩種基因,與人體如何適應眾多處方藥(如止痛藥,以及抗憂郁、抗癲癇藥品等)有關,而這晶片可以測出該基因的30種變異。醫生把患者的血液樣本送至檢驗室,通過晶片就可以用一種顯微閱讀器,分析患者基因。
艾菲矩陣的史提夫·龍巴迪說:“對‘消耗’藥效速度非常快的人來說,標準劑量效果不夠;對代謝藥物速度較慢的人來說,又有體內積貯藥品劑量過多的風險。這晶片可精確找出其中差異,令治療更安全、更有效,分析結果可作為處方的指南。”
基因分析晶片已在歐洲銷售,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則正在審核。
(摘自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