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走過死亡幽谷,終于浴火重生。香港史無前例地將八大影視創意工業匯聚成“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競逐國際。邵氏、有線電視及嘉禾等影視企業,均投入數以億計的巨款拍片,宏揚香港的亞洲影視中心地位。
香港電影10年浮沉
1995年,香港《明報月刊》的封面專題《香港電影之死》在影視界引起轟動,當時.該刊副總編輯及資深影評人列孚,就寫出了香港電影業正面對生死關頭。曾經席卷港臺、東南亞及韓國等市場的港片因創造力萎縮、投資意愿低落、品質日趨下降而陷入票房的最低潮。
10年之后,香港電影歷經死亡的幽谷,穿越最低潮的痛苦,但也面對一個歷史的轉折點。與1993年港產片高峰時242部相比,去年香港電影減產,只出品了64部,港產片10億港幣(約合l.2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跌至4億元左右。港人投資意愿低下,演員、制作人甚至導演都紛紛轉行,更有著名導演放話:“東方好萊塢已經百孔千瘡,再不治療就會死亡!”
搶回亞洲影視中心位置
但恰恰就在2005年,香港電影出現浴火重生的契機。去年底,周星馳耍出一套漂亮《功夫》,在圣誕節檔期內上映并創下票房最高紀錄,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希望;香港有線電視走出電視圍城,宣布投資3億港元加入電影拍攝的行列;而曾為香港影視龍頭的邵氏兄弟公司,也在沉寂多年后開始活躍,投資13億港元興建的“邵氏影城”開幕,給低谷中的港產片61注入了興奮劑;嘉禾娛樂事業(集團)有限公司成功進軍兩岸影院,收購臺灣華納威秀93家戲院,投資深圳建嘉禾影城,為市場帶來生氣。
在這股延燒的電影火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月底舉辦的“香港影視娛樂博覽”。香港首次集音、影、視、數碼、娛樂等八大創意工業為一體,以超大規模重申香港作為亞洲影視中心的地位。博覽會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牽頭,有300多家參展商、2000多買家登記、8個項目的協同合作,香港特區政府亦撥款400萬港元支持這次博覽會。香港似乎正在形成政府、影視專業人士、社會上下同心協力攜手發展亞洲影視中心的格局。
香港電影“七宗罪”
香港電影過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全是香港快餐式經濟和炒賣心態惹的禍。為適應所謂的“快餐經濟”,沒有產業規模的香港電影業一直沉醉于“快”中,將電影當一般商品。香港電影界的“七宗罪”是業內的共識:劇本生硬粗疏;拍攝現場即興改情節;劇情單一;拳頭、枕頭、噱頭不斷重復;出現一部賣座就一窩蜂追逐,例如《無間道》熱賣,就一齊走無間道路線等等。
統計顯示,過去港產片中70%是中小型片,大多屬中小電影制作公司,管理水平不專業,甚至粗制濫造;而黑社會以暴力掌控香港影視界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如此環境下,許多香港電影人進軍好萊塢或到中國大陸淘金,令香港人才流失。很明顯,香港傳統的電影制作文化已是死路一條。而且早期香港電影是在全球華人世界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要求不很高中崛起;但走到今天,華人社會發生了根本變化,新一代華人有知識有文化、善思考,香港傳統的影視文化已經落伍。
香港電影如何重生?
業內人士葉澤恩認為,香港言論自由、法治良好、資訊通暢等,有條件成為電影制作及分銷中心,“目前,香港是全世界人均制作電影最多的區域,2004年出產64部電影,全世界人均最高”。戛納影展評審主席、好萊塢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指出:“全球只有3個地方有歷久不衰的電影工業中心,美國、印度和香港,它們擁有明星制度,擁有人們都愿意付錢看的明星。”
2003年79部港產片的總票房有4.3億元,和2004年64部的收入相去不遠,觀眾總體消費額在這一年內并無下降,這顯示港產片面臨的不是整體市場的萎縮,而是產業結構的轉型。拓展影視發展的國際視野,正是影視業走出困境的變革特點之一。被推選連任香港影視娛樂大使的影星梁朝偉強調,以他的經驗,香港影視業的出路在于亞洲區域的合作拍片,不同文化背景、制作經驗及資金的結合,可以優勢互補,擴展市場。梁朝偉不久前在韓國拍攝完成的影片《韓城攻略》走的就是這樣的路線。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推廣委員會主席林文杰認為,在電影產業全球合作分工細化的趨勢下,香港的電影制作元素正滲入全球影視的國際產業中,很多香港演員活躍在世界舞臺,不少幕后的制作都有香港人的貢獻,如動畫片《史瑞克》、《小蟻雄兵》等的動畫造型總監正是香港人。
另外,從李小龍開始,成龍、周潤發、吳宇森等一批香港名星名導打入好萊塢,得以揚威國際影壇,都離不開根深葉茂的中國文化傳統。他們告別的是地域狹小的粵語片傳統文化,發揚的還是大中華的精髓,在中西方的交融中尋找自己的空間。電影人鄭建生認為,香港電影的重新振作必須要從電影人自己開始,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演員,要抱著拯救香港電影工業的心態拍戲,真正拍出有誠意、有代表性的港片。(紀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