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大地還是連綿千里的—片沃野,一條叫“物源”的大河,從大地上奔騰而過。知安國統治著大地,人民過著和平的生活。國王希爾木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自小他們就在宮廷的學校里接受教育。知安國的一切都以考試為準,就連王子電不能幸免,他們將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決定由誰繼承王位。
大王子多爾木好學勤思,常常有問不完的為什么,弄得學校老師都很不高興。他們常常訓斥他:“你能不能繼承王位是由書本知識決定的,哪來這么多的怪問題?書上的東西都記住了嗎?”小王子丁爾木本來也有一肚子問題,可看到哥哥常常挨罵受訓,他便學得乖巧起來。只有老師布置的,他才夜以繼日地背誦,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丁爾木每次考試都得滿分,讓老師和國王倍感驕傲。可多爾木卻始終沒有放棄他那顆充滿好奇的心,他常常去尋訪民間的能人,并被他們的創造深深折服。他常常想:如果教育只是為了讓人記住那些僵死的東西,這些東西又反過來限制人們的思想,那不是太可怕了……
后來,國王希爾木老了,經過考試,丁爾木登上了王位。老國王怕多爾木在國內會給弟弟添麻煩,又怕弟弟日后會加害哥哥,就把“物源”之東的荒涼土地劃給了多爾木,讓他在那里世代為王。多爾木就像被流放般來到江東,創立了自己的智安國。
為了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多爾木首先想到的就是發展教育。于是,他在智安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原來的教育制度,并向全國招募德才兼備的人進入教師隊伍。他給教師高額的薪俸,使教師成為國內地位最崇高、最讓人們羨慕的職業。在一次關于國家教育改革的大會上,多爾木發表演說:
“我的臣民們:鳥兒有翅膀,是為了能飛得更遠,飛得更高。而國家有教育,是為了培養出千千萬萬個能幫助國家騰飛的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才。學校是把知識孵化成智慧的溫床,是培養夢想家和奮斗者的搖籃。
“然而干百年來,我們的教育愈來愈成為精神的囚籠。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考試就如一個巨大的烘房,把許多原本充滿靈性、悟性、激情、夢想和好奇心的孩子一個個烤成了沒有主見的木乃伊。這些木乃伊的身上寫滿了題目和現成的答案,卻沒了創新意識。今天在這里,我要對這樣的教育大聲說‘不’!為了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也為了使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要讓教育成為智安國每一個孩子的福音。
“過去,我們的教師只是一個教書匠。若是教出幾個在各種考試中能拿第一的學生,他就是一個好教師。這樣的好教師越多,對孩子來說就越可怕。今后我們將以學生的喜歡和熱愛程度來評定好教師。學生喜歡他,崇拜他,一定是因為他有某種吸引他們的品質!考試將成為我們教育的激勵機制,讓學生樂于考試,渴望考試,而不是怕考試,恨考試。這才是教育的藝術。
“我們國家給予教師崇高的地位,以及和宰相一樣多的薪俸,因為我們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掌握在國王的手里,不如說是掌握在教師的手里!”
國王多爾木的講話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從而使國家的教育改革得以順利實施。國家還撥出專款用于教師素質的培養和教育規律的研究。就這樣,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無數出類拔萃的教師的引導下,以嶄新的面貌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各方面不斷有人才脫穎而出,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
而知安國依舊沉浸在對“狀元夢”的緬懷中,人們仍然把愈來愈苛刻的考試當成跳龍門的惟一出路。沒有人想去當什么改革家,因為考試早已把人們都考得沒有了自己。盡管這個國家曾經創造過許多輝煌,但那都成了過去……
五百年后,智安國依靠他們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輕易地征服了知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