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刻畫好人物形象,我們常常要對人物進行一番心理描寫。那么,怎樣才能讓心理描寫真實自然而又震撼人心呢?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窮人》為我們展示了其中的奧秘:那就是,要寫好人物的內心矛盾。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是啊,桑娜的心里矛盾極了:作為母親,她要照顧自己的孩子;而作為鄰居,她又要關心鄰居的孩子。她左思右想、猶豫不決,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終于下定決心:寧愿自己受苦,也要為別人解除困難!一位善良的母親形象便鮮明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令自己左右為難的事,產生許多矛盾的想法。如果能把這種真實的矛盾心理寫出來,那么,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就會更豐滿、更鮮明。下面,讓我們看一看易恩培同學寫的《撿瓶子》(片斷):
我走大路,因為大路上人們丟棄的瓶子多,但我又怕丟面子,一直埋著頭,生怕被別人瞧見。突然,我看到路中間有一個瓶子,正想彎腰去撿時,又猶豫了:算了,還是別撿了吧!可正想要離開時,也不知從哪里來的勇氣,我身子向下一彎,伸手飛快地撿起了瓶子。可我心里還在暗暗地向上天乞求:別讓人看見,別讓人看見!
這段文字寫出了“我”第一次撿瓶子時的矛盾心理:想撿,生怕別人瞧見;當“我”想離開時,又不知從哪來的勇氣“伸手”去撿瓶子,可心里還是乞求“別讓人看見”。這段心理描寫不僅刻畫出了小作者的靦腆形象,而且也把這件小事寫得很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