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到了!洋溢著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下,“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那氣宇軒昂的一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
迎著人流,我們步入了魯迅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筑物與河水縱橫交錯著,是一座古樸而神圣、充滿靈氣又獨具紹興水鄉風情的現代展覽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座像。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儀態從容,嚴肅又不乏親切,眉宇間似藏著無限的思緒。陳列廳內詳細介紹了魯迅坎坷的一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看著這一樁樁的歷史紀事,我禁不住為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為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
走出紀念館,漫步在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著細雨蒙蒙下的白墻灰瓦、古老而又修葺一新的竹絲臺門,聆聽著那一串串韻味十足的紹興方言:“賣臭豆腐了!賣臭豆腐了!”“小氈帽,烏氈帽,什么帽都有哦……”游人禁不住駐足停留,來兩串臭豆腐,戴一頂烏氈帽,都在用心體會著那濃郁的水鄉風情。我“癡心妄想”著:魯迅當年會不會也常吃這臭豆腐呢?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臺門的側門進去,穿過年代已久的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得名。閉上眼睛,小時候的魯迅赫然顯現于眼前:夏夜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耳邊似乎還有他的繼祖母蔣氏耐心地給他猜謎、講故事的聲音……魯迅的臥室、小廳堂、廚房、百草園……都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感覺中似乎離這位文學宗師又近了一步。
不過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三味書屋。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遵循著魯迅的描述去感受他當年讀書時的氛圍。“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就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圖》,據說當時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鹿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這大概揭示了讀書的真諦吧。再進去,我們就看見了一張陳舊的兩抽屜硬木書桌。書桌極其普通,但卻受到了特別的待遇,這就是魯迅因故遲到,在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木桌。我認真地觀察著,腦海里不由浮現出了魯迅一筆一畫刻寫時的模樣與勤勉學習的樣子……我深深地呼吸著這里的空氣,貪婪地搜尋著魯迅的遺風。這里是魯迅成長的搖籃啊!
再次走在那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還沒有停,一樣的小,一樣的細,為這一趟魯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種別樣的情致。一條清澈的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潺潺流過,雨絲輕輕地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面頓時裂開了好多條“縫”,小圓暈一圈一圈地蕩漾開來……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讓人想到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呢?
最后,我掏出一把“孔乙己”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持青篙的船家的帶領下,揮手道別了這座偉人的故居,而那份“魯迅情”卻久久地在我心中蕩漾……
(指導老師:姚玉芳)
開宗明義,提筆即吸引了讀者的視線,將思緒巧妙地帶入了行文中。
將視線展開,最后定格于魯迅塑像身上,由此生發感懷,情景交融。
隨著腳步的前移,作者的思緒也在漸漸擴散,感隨景生,細膩而情意綿綿。
“三味書屋”幾個字眼,又一次激起了作者的心潮,將內心的所感更加豐富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別樣的情致”既包含了源于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也詮釋了作者此行的主題。
“茴香豆”“烏氈帽”這些浸染著濃濃水鄉色彩的零星碎片,將會烙在作者心中,直到永遠……
總評:全文敘述條理精當,重心明確,層次井然。作者在敘述中融入了深深的情感,既展示了魯迅故鄉之美,又引人深思。文章不乏凝重之感,讀來頗受感染,如水中泛開的漣漪,一圈一圈波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