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利用合法手段竊取他國的高科技情報,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手中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利器。而法國這個在生物、醫學和航天領域掌握了N多高精尖技術的科技大國,在如何保護自己知識產權的問題上,面臨嚴峻挑戰。
從日進斗金到身無分文
就在幾年前,66歲的馬克·拉敘斯還是春風得意,被同行譽為智能卡“金童”、高科技行業的新貴、新一代“知本家”的代表。馬克一手創辦的Gemplus公司以開發、經營高科技智能卡為主,這樁生意使他日進斗金。最風光的時候,他擁有一艘價值1200萬歐元的全碳豪華游艇,8億歐元的資產讓他在Challenges雜志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39位。然而今天的他縮身在馬賽一幢110平方米的三居室里,靠著從朋友那里借來的小汽車出行:“我現在一無所有,沒有錢,公司也丟了,還有我那32米長的游艇......”
馬克·拉敘斯的麻煩,從1999年底開始。那年他為了拓展業務,開始與美國“得克薩斯和平集團”合作。后者是一家投資公司,合作后擁有Gemplus公司1/4股份。作為90年代新興高科技公司的代表,Gemplus公司當時在智能卡開發領域擁有絕對優勢,公司資產5.5億美元。
自打“得克薩斯和平集團”介入Gemplus的業務,美國人便處處以主人自居:他們以合伙人身份向Gemplus各部門安插自己的人;把公司的核心業務部門轉移到日內瓦或是盧森堡;甚至把一部分資金匯到加利福尼亞集團本部……不到兩年時間,馬克·拉敘斯名下的大部分資產,都被這么悄無聲息地轉移走了。到了攤牌的時候,Gemplus公司里的老員工眼睜睜地看著公司被分割,原本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被“得克薩斯和平集團”以合伙人的身份合法地拿走。
發生在Gemplus公司的事驚動了法國的反間諜機構“國土警戒局”(D.s.t.),然而一切都已為時太晚——Gemplus已經不再是一家純粹的法國公司,公司總部早就搬到了盧森堡,老板也換成一個名叫亞歷克斯·曼德爾的美國人。根據“國土警戒局”掌握的情報,這個新老板與美國中央情報局走得很近。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法國流失的是領先的技術,馬克·拉敘斯則傾家蕩產。
大大咧咧的法國老板
發生在馬克·拉敘斯身上的一切,只是近年來法國在經濟情報領域無數遭遇中的一個典型。根據“國土警戒局”所做的調查,當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為如何保護本國經濟情報,同時以合法手段竊取他國情報而絞盡腦汁的時候,法國人卻在酣然大睡。去年8月,經濟竊賊買通警衛,下班以后進入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司(EADS)海外某分公司的辦公室,竊走數臺裝載了空中客車A380重要數據的筆記本電腦。再往前數,2001年11月,兩塊飛機起落架上的關鍵零件從生產飛機引擎的法國Snecma公司工廠神秘失蹤。大大咧咧的法國老板,居然沒有給前來破案的“國土警戒局”提供半點線索。
與此同時,法國政府對此也是滿不在乎。法國經濟情報發展協會主席菲利浦·克萊爾指出:“政府部門超過90%的電腦里面裝著來自英美軟件公司的瀏覽器和其他商業軟件。”去年,法國大學醫學研究中心向一家美國公司訂購了一套數據庫管理系統,更引起菲利浦·克萊爾的無限擔心:“眾所周知,法國的醫學研究數據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把法國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數據庫交給美國軟件公司設計,怎么不叫人擔心?”
引狼入室,只是法國經濟、科研情報流失的一種渠道。工程項目外包,也是經濟情報流失的重要途徑。法國某經濟學院教授克里斯蒂安·阿爾比洛說:“裝備法國軍隊的主力步槍Famas性能精良,目前完全由以色列生產。我很擔心,這種主動向他國洞開技術之門的做法會給法蘭西帶來什么樣的損失?”
有時候,科研或是商業戰略合作也會造成重要數據的“意外”損失。在這個問題上,就連法國最大的科研機構CNRS(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都免不了犯下低級錯誤。在為期6個月的科研合作結束后,CNRS常常發現實驗室一些重要數據被人秘密拷貝,幾個月后出現在國外某家正在該科研領域與自己競爭的實驗室里。
既有“巧取”,又有“豪奪”
自己門戶洞開,固然為商業和科研對手提供了“巧取”機會;更多時候,則來自對手的“豪奪”。
法國大公司經常在中東國家承攬工程,當海外分公司負責人回國開會時,機場海關常會借口安全原因扣下他們的手提電腦。數天之后手提電腦物歸原主,里面一些重要談判資料可能已經被人偷偷拷貝下來。法國“國土警戒局”的官員說:“類似的一幕常在某些固定機場上演,當受害者對此有所警覺并向我們報告時,早就回天無力了。”
在這場情報大戰中,美國因其財大氣粗而成為法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歐洲航空、防務及航天公司(EADS)前任總裁讓-路易·熱爾戈蘭說:“‘9.11’發生后,美國政府在幫助自家公司獲取經濟利益上,越來越舍得出力出錢。”根據情報,美國由中央情報局投資,通過一家名為In-Q-Tel的投資基金,聯合了7家高科技公司,開發一種可以分析全球電子信件中含有“可疑信息”的新軟件。讓-路易·熱爾戈蘭話里有話地評價說:“我不太相信新的軟件會制止恐怖襲擊發生。”在他的心里,這也許是打著反恐幌子,實際用于刺探他國經濟、科研情報的“特洛伊木馬”。
除此以外,美國在竊取經濟、科研情報方面,有時顯得特別露骨:它會大量收購某家高科技公司的股票,把該公司“變”成美國的公司,從而掌握它的專利;它還會通過合伙人的方式逐漸蠶食,就像馬克·拉敘斯所遭遇的那樣;有時,它干脆把燦燦黃金堆到高科技人才面前加以引誘。一個高級工程師這樣回憶自己遭遇的誘惑:“假如我答應他們,至少會得到兩倍于現在的工資。他們還向我許諾,假如我肯透露給他們幾個關鍵數據,就能得到價值4萬歐元的優先認股權。我說,你們想就這樣買下我?別做夢了。”
法國不再渾渾噩噩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進攻”,法國開始警覺并且著手回應。“國土警戒局”開始主動與企業溝通,了解他們的計劃以便預先提出警告。此外,“國土警戒局”還著手監視一些可疑的外國公司,例如坐落在巴黎第十七區的美國公司Kroll駐歐洲辦事處就成為晝夜監視的對象。根據“國土警戒局”的情報,這家公司與美國中情局關系曖昧,算得上全球刺探經濟情報的頭號“鼴鼠”。沒過多久,Kroll公司駐歐洲辦事處就悄悄搬到了倫敦,在這場早已打響的“經濟戰”中,法國總算為自己贏了一分。
(編譯自法國《巴黎競賽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