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對于《三亞落日》這篇文章,如果我們單純地去朗讀,就感覺不到課文的價值。讀文如喝茶,有人用來解渴,有人用來品味。不知你們是從什么角度閱讀這篇課文的?
生:這篇文章我已經讀過,我感覺的確是一杯清心的好茶,所以我是細細“品味”的。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也是茶道中人,而非一個臨渴掘井的人。
師:對,我同意你的觀點。我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更要站在一個品味、欣賞的高度,才能領略到她的濃濃詩意,體味到她的芳醇與清心。
生:老師,我有一個疑問,文章的題目是《三亞落日》,但為什么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花了近200字大談其它事物,而只字未提太陽?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說明你已經學會了思考,這是學習的一種飛躍。的確如此,第二自然段寫了海水、天空、海鷗、椰樹和沙灘,而未提落日。不過你覺得這段的景物描寫如何?
生:很美,就如一幅畫一樣,海與天合為藍色,點點白色的沙鷗,綠色的椰樹和金色的沙灘,四種色彩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畫。
生:我感覺這段中的動詞用得也特別不錯,給人輕柔、細膩的感覺。如海鷗的輕輕“掠過”、椰樹的輕輕“搖曳”、細沙的柔柔地“搔著”腳板、翅尖輕輕地“蘸著”海水……這些動詞用得恰如其分,我好像有一種親切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動情,其實還有一些詞語的運用,也增添了景色的誘惑力。如“濃濃的”、“藍藍的”、“輕輕地”、“暖暖的”、“韌韌的”,這些疊音字也給了我們萬般柔情。輕輕讀來,就如同散步于金色沙灘,欣賞著這熱帶風情。
生:我現在似乎明白了,一個美好的東西的出現離不開周邊環境的襯托。就如紅花的嬌美依托綠葉的碧透;芳醇的美酒相伴于精致的酒杯……
師:你的體會很準確,正是因為如此多嬌的風景,才讓下文的落日平添了更多的嫵媚!
生:老師,如果讓我來寫落日,我可能只會三言兩語,為什么作者卻能如此長篇幅地描繪,而且語言那樣優美?
生:我仔細地閱讀了文章,也曾推敲過這樣的問題,好像若有所悟。我發覺作者在寫落日時,其實有四個時間段:第一個就是活躍之后的太陽,其次就是收斂光芒的夕陽,第三個就是靜止海面的落日,最后才是無聲入水的太陽。如果我們在描寫事物的時候,也適當地按照時間段來寫,不就有了不同的體會嗎?
師: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我們在寫景狀物的時候,可以按時間順序,或按地點的轉換,或將事物由遠到近,由表面到本質地加以描述……這樣,不僅豐富了文章的語言,也寫出了景物千變萬化的情態。
生:還有,我發現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也是讓文章增色的重要原因。例如把落日比喻成快樂的孩童,溫和的紅燈籠,任性、頑皮的小孩,輕快、敏捷的跳水健兒。多么形象、生動。
師:對,文章的語言隨著太陽角色的轉變而不停地變換,這樣寫文章的語言就顯得活潑、生動、豐富多彩了。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已經學會了閱讀。閱讀課文就是要和文字親密接觸,邊讀邊想,理解含義,體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