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鎖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了……”在錦州北寧市的北鎮廟后山,一把巨大的石鎖吸引了筆者的注意。當地一位路老漢告訴筆者,這把大得出奇的石鎖是怎么來的,除了歷史上流傳的一段神話傳說外,就沒有其他具體的記載了。
鎖山之寶——傳說篇
不久前,筆者了解到,在錦州市北部的北寧(原北鎮縣)境內,發現一個長十幾米、寬三四米、重達百噸的石鎖。為了了解石鎖的來歷,筆者來到北寧。“很多年前,大致是北鎮剛剛立縣的時候,這里總發洪水,老百姓深受水害。”在北寧,熱心的路成懷老人給筆者講述了“石鎖傳說”——
“有一天,閭山腳下來了一個怪老頭,頭大如斗,白發蒼蒼,兩只眼睛往外鼓著,兩只大耳朵耷拉著,走起路來飛快。他在閭山的山前山后轉,東西100里,南北80里,足足轉了七七四十九天。他在轉完之后說,閭山是龍脈的延伸,但遇到了問題:山已經開了口子,閭山就要跑了!老頭自言自語的時候,湊巧被放羊的羊倌兒聽見了。羊倌兒慌忙跑進城里向縣官報告。知縣想,閭山一帶天氣變化無常,連年水災,老百姓叫苦連天,怪老頭也許說的真有些道理。想到這兒,知縣吩咐把那個大耳朵怪老頭找來。怪老頭兒告訴知縣:閭山本是一條大龍變成,在陸地呆五千年的期限已滿,要到渤海去了。等大龍真的走了,災害會接連不斷地發生。”
“知縣忙問有什么辦法讓大龍留下。怪老頭告訴縣官:第一,以小閭山為根、河流為鏈,在小閭山脈的山谷中,雕鑿一把石頭鎖,把閭山鎖住;第二,在山下黃土大嶺的巖層上修一座小廟,廟前立上大石頭碑,壓住龍脈;第三,在河的兩旁,用土囤上堤壩,栽上千層柳,壓住龍爪,這樣龍就跑不了啦,閭山也就保住了。知縣按照怪老頭兒說的,把三件事都做到了。從此以后,閭山一帶風調雨順,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鬼斧神工——現場篇
傳說畢竟是傳說,就在筆者思量著傳說的真實性時,路老漢指指前面說:“就是這里。”不遠處,山溝里一條小溪上一把巨大的石鎖橫臥在山谷中,十幾米長,三四米寬,高約2米。當把覆蓋在大石鎖周圍的灌木扒開后,整個石鎖的樣子顯露了出來:這大石鎖一頭和閭山的余脈相連,一頭和小溪纏繞。山上淌下來的溪水從大石鎖的鎖梁下流過,形成一個微型瀑布。
據路成懷老人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這石鎖兩邊的溝沿兒約一房高,他和伙伴經常來游泳。石鎖下有一個水潭,他們經常在溝沿兒上跳水。記得有一次村里有一個人想把石鎖的鎖梁刨斷,路老漢及時制止,才使大石鎖幸免于難。“現在這里已經有人承包了,我覺得有關單位應該把這里保護,這把石鎖還是有價值的。”
從何而來——探究篇
如此巨大的石鎖是用怎樣的工藝雕刻成的?石料是就地取材還是從其他地方搬運而來?這樣的石鎖用了多長時間制作完成?又是什么年代的作品?這些,記者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一些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石鎖可能是遼代中期建立北鎮廟之后雕鑿完成的,但這個石鎖是否具有傳說中那些神奇的功能,人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