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即心理恐懼,是一種影響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不良心理。上課時害怕老師提問,不僅會使你在課堂學習時的正常思維受阻,而且妨礙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直接影響你的學習成績。
具有害怕“課堂提問”心理的同學很多。從其分布的情況分析,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個群體:
(一)、心理脆弱群體 這些同學的心理素質欠佳,意志脆弱,性格內向,膽子小,愛面子,未曾開口說話,首先臉紅心跳,原本能夠流暢回答的問題,站起來后就張口結舌,表述不清了。當老師提問時,心中忐忑,害怕問到自己的頭上。
(二)、差生群體 這些同學學習成績較差,知識基礎不好,對于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很好地掌握,客觀上無法回答老師的提問,或者對“提問”的結果不敢定奪,故而盡力避開老師的目光,害怕老師提問。
無論你屬于上述群體中的哪一個群體,只要你害怕提問,都會失去與老師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機會,對準確地獲取知識不利。所以,必須矯正這種“害怕提問”的心理,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構自信心態
對于“心理脆弱”的同學而言,要想消除害怕提問的心理,首先要鍛煉自己偽意志;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積極參加各項文體活動及社會公益活動,養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以獲取積極向上的自信心態。其次是理解提問的意義,正確地對待課堂提問。一稱,老師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有以下三點:1、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2、了解教師自身的教學效果;3、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見,課堂提問是“教”與“學”的雙方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既然你對“提問”有結論,就應該大膽地說出來,讓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商榷。一方面可以顯示你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與老師進行了情感交流,使老師教學時“心中有你”,這才有助于提高你的學習成績。
二、努力并自主地學習
對于差生群體而言,害怕提問的根本原因是對“提問”的結果不敢定奪或不知,因而不愿或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實際上,正因為你“不敢定奪”,才更需要老師給予評定和指教。故而,你就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把自己的觀點坦誠地告訴老師,通過老師的肯定或指正,達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目的。回答不了“提問”的同學,也沒有必要害怕老師提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只有當老師掌握了真實情況,才有可能在輔導過程中“有的放矢”,幫助你解決疑難而掌握知識。
另外,在你努力尋求“提問”的結果時,一定要獨立思考,自主地判斷,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不可怕”心理,體會到自己努力“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子”的樂趣,以激發自身的內在潛質和內動力。
三、正確理解師生關系
害怕“提問”的另一個因素,是害怕老師,這是你沒有正確理解師生關系的緣故。
老師的本質是“為師為范”,既是學生的師長,又是學生的榜樣和朋友,其職責是為學生答疑解難、規謬正誤。當老師對你“回答提問”表示不滿意、評定言詞過激時,也只是由于他們“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所致,你不必害怕老師。要知道:你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在為你服務。你在利用老師去“攀登科學高峰”,老師是你征途中的“手杖”,世界上沒有人會害怕自己的手杖,因此你沒有理由害怕自己的老師。只要你多和老師進行情感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是世界上除父母之外,對你最關愛、最無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