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眾多名人、學者在讀書、治學的過程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讀書方法,至今還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18世紀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盧梭,一生寫下了《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礎》、《懺悔錄》、《愛彌爾》等不朽著作,他是怎樣學習的呢?他把自己的讀書過程總結為三個步驟:儲存一比較—批判。經過這樣三個步驟,盧梭既能全面掌握每本書的思想,又能站出來給予正確的評價,這就使他獲取知識具有主動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儲存 即廣泛閱讀:先完全接受所讀的每本書的觀點,不摻人自己的觀點,也不和作者爭論,主要目的是積累知識。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對什么事都不應該像過眼煙云。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知識淵博,學貫中西,為后世留下了多種史學著作。他有一條重要的治學經驗:親手作讀書卡片。一生中親自動手積累的卡片有幾萬張。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從事科學研究六十多年,發明成果有一千多項。他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隨身帶個小本子,記錄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的見解心得。他說:“這就等于儲蓄,日積月累,腦子里儲蓄多了,就能應付自如。”以上事實說明,任何一門學問的研究,任何一種成就的取得,都需要有廣泛的資料積累。這也是三步讀書法的第一步,只有通過這第一步,即掌握了大量的知識,才能進入第二步,對儲存的知識加以分析和比較。
比較 即比較從書中學到的知識,用理智的天平仔細衡量各種書的不同觀點。把論述同一問題的書都找出來,看哪本書論述新穎、獨到、準確、全面、深刻、生動、有說服力。通過比較,可以博采眾家之長,集大成于一身,從而取得真才實學。
不同的作者對同一問題的論述有深有淺,通過比較,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同時,不同作者對同一問題的論述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樣,通過比較,還可以集思廣益,避免片面化、簡單化;有些作品由于作者的局限,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疏忽和失誤;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問題、明辨是非、揚長避短;各類書的文筆有優劣之分,資料有詳簡之別,水平有高低差異,通過比較閱讀,可以采其所長,為我所用,避其所短,少走彎路。
批判 在用比較的方法對自己儲存的知識進行鑒別后,第三步就是批判,即找出書中的謬誤并加以批判,從而只吸收書中的精華,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有益的知識,拋棄那些無益的東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自己的創造力。首先必須處理好繼承和創造的關系。創造并不是憑空想像,它是在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得來的。知識積累得越多,就越容易發現其中合理與不合理的成分,從而產生創造的想法。可見向權威挑戰在創造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最后,要分清創造和模仿。創造是能提出新見解,解決前人不曾解決過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是運用別人不曾用過的捷徑。而模仿卻是照著現成的樣子去摹擬或仿制。所以說,模仿決不是創造。利用“質疑讀書法”,能打破知識舊框框的束縛,促進新的發明和創造。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說過:“不懷疑不能見真理。”顯然,質疑是讀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它能否定舊的傳統觀念,產生新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歐文、傅立葉、圣西門等人的學說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礎上創立的。掌握批判的方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在讀書時,要善于分析和綜合,克服盲目性,提倡獨創性,把書讀活,用探索的精神去讀書;另一方面,通過批判,把認識推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才是讀書學習的目的。
經過這樣三個步驟,你既能全面掌握每本書的思想,又能學到很多知識。盧梭學習法重在第三步,只有通過對書本上的知識綜合分析,創造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大多數人讀書僅僅滿足于只了解書本上的知識,把自己變成一座儲存知識的“倉庫”,而沒有把讀書作為提高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過程。一個僅滿足于儲存知識,而不善于用探索精神和科學方法去消化、分析、創造的人,就好比一個愚蠢的商人,有滿口袋的金錢,卻無法賺回一文錢。讀書也是這樣,如果我們鉆進書里一味死讀書,過分迷信書本上的知識,視其為“雷池”、“頂峰”,不敢有任何自己的見解,就等于把自己完全禁錮在書本里,那樣就會讀書越多,把自己“禁錮”得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