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曾這樣稱贊諸子百家的辯論:“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而諸子論辯的共同特點是善用寓言,寓言不但有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有獨到深刻的思想觀念,更充滿博大精深的智慧謀略。學習寓言,不僅能體味到妙趣橫生的語言魅力,還能從中學到論辯技巧。
1.言彼及此,類此表意
寓言最初是由簡單的比喻發(fā)展而來。墨子說:“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蹦由院蟮幕菔┮舱f:“譬,夫說者因以其所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薄氨佟薄ⅰ捌?,也就是比喻。《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告訴惠子:“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惶恐,派人在國中搜捕了三天三夜,未果,豈料莊子主動前往拜見惠子,說:“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到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醋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鼠,恰好鳳凰從其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可是鳳凰又怎會將腐鼠放在眼里呢?”莊子暗喻自己為超塵脫俗的鳳凰,惠施為俗不可耐的貓頭鷹,更妙的是把相位比作腐鼠,形象地表達了莊子對權(quán)貴、權(quán)勢的鄙棄。真是比喻貼切,而且說得含而不露,卻分明又覺得咄咄逼人,即使巧舌如簧的惠施也一時語塞,自嘆弗如。莊子巧用寓言,有禮有節(jié),說辯自如。
2.因利乘便,順水推舟
說辯中,當發(fā)現(xiàn)對方的意圖后,先巧妙地“順”對方之意,使對方陷入被動境地,然后再順勢反駁,從而達到使對方折服的目的,這就是順水推舟的論辯技巧。
石成金的《笑得好》中“大澡盆”的寓言告訴我們:對于不著邊際的大話,可以順著對方吹牛的邏輯,用同樣的方法來戳穿對方。寓言中說:有兩個人在一起說自己家鄉(xiāng)的稀奇事。一人說:“我們那兒有個洗澡盆,可容得下一千人洗澡?!绷硪粋€說:“這盆不算稀奇,我們那兒有一根竹子,上邊長到天上,下邊長到地下。現(xiàn)在天上長不去了,只好再彎下來朝地上長?!焙笳叽档酶?,但他胸中有數(shù),他是順應對方,假設(shè)對方真有個澡盆,等前一個人一問:“哪有這么長的竹子?”他馬上會順勢反問:“如果沒有我這根長竹子。怎么能箍得住你那么大的澡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順勢推舟法,具有出其不意、逆轉(zhuǎn)辭鋒的效果,往往能使對方欲辯不能,俯首就范。
3.先“吞”后“吐”,原物奉還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有“烤肉”這則寓言:有一次,廚官給晉文公獻上烤肉,但肉上粘著一些頭發(fā)。晉文公就把廚官召來責問:“你想把我卡死?為什么在烤肉上粘了頭發(fā)?”廚官司再三磕頭請罪,先承認自己“該死”,然后再按照晉文公的提問用三條罪過來回答“為什么”,廚官說:“我真該死,我的罪過有三條:我在磨刀石上拼命磨刀,這把廚刀磨得比寶劍還要鋒利,切肉肉斷,但卻沒切斷頭發(fā),這是第一條罪;我用木棒把肉串起來烤,卻沒發(fā)現(xiàn)頭發(fā),這是第二條罪;我用炭火燒得通紅爐子把肉烤熟了,而頭發(fā)都沒有烤焦,這是第三條罪。不過,我懷疑大王殿堂下是不是有人嫉恨我?”晉文公一聽,恍然大悟,馬上召集臣下一一訊問,果然發(fā)現(xiàn)有人想用頭發(fā)陷害廚官。
在這則寓言里,廚官先順著晉文公的問話應下來,然后按照對方的邏輯,對自己列出三條罪狀,通過“卻沒有切斷頭發(fā)”、“卻沒發(fā)現(xiàn)頭發(fā)”、“頭發(fā)卻沒烤焦”又將問題推給晉文公。這就是先吞后吐,原物奉還的辯術(shù)。廚官的舌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告訴人們:發(fā)生異常情況時,不能輕率草斷,通過細查暗訪才能弄清真正原因。
4.正名解難,明事達理
概念是判斷和推理的要素和基礎(chǔ),是由名(詞語)和實(內(nèi)涵)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名和實。因此,在論辯中使用概念必須搞清事物的名實關(guān)系,讓內(nèi)涵揭示本質(zhì),讓外延確定范圍,辯論中如果有偷換概念,強詞奪理的現(xiàn)象,就可通過定義揭示概念的內(nèi)涵,通過劃分揭示概念的外延,達到正名解難的目的。
《列子·天瑞》有則“盜之道”的寓言,有個姓周的,很有錢,有一個姓向的,很窮。向氏跟周氏請教致富的方法,姓周的說:“我很會偷,偷了一年就能養(yǎng)活自己,兩年就富足了,三年下來,我已富裕得很啦!以后我還把恩惠帶給了各縣各鄉(xiāng)?!毙障虻暮芨吲d,回去開始仿效,見什么就偷什么,沒過多久,贓物被人發(fā)現(xiàn),他被判了刑,財產(chǎn)全被沒收。姓向的吃了虧,以為姓周的騙人,就去抱怨他,姓周的說:“你弄錯了偷盜的道啦!”接下來姓周的便從偷盜的具體東西人手,用舉例劃分的方法來明確“偷盜”的外延。他接著說:“我聽說天有四季的變化,地有富饒的出產(chǎn),我就去偷天時地利,偷云霧雨露的滋潤,偷山林湖澤的生產(chǎn),種植莊稼,修筑院墻,建造房屋。在陸地上偷飛鳥走獸,從水泊里偷魚蝦龜鱉,我偷天然生長的東西,不會遭受災禍,而你偷別人積聚的金玉錢財,當然要犯罪受罰,這能怨誰?”這樣一說,姓向的后悔莫及,姓周的對“偷盜”正名,真令人拍案叫絕。
5.曲解辯說,轉(zhuǎn)劣為優(yōu)
所謂曲解,是指故意錯誤地理解客觀事實或別人的原意,以利于己方論辯的方法。曲解是違反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的,運用曲解進行反擊,僅是一種論辯手法。巧妙地使用曲解,可使語言多一層輕松、活潑感。《伊索寓言》中就不乏這樣的論辯方法,請讀“禿頭的假發(fā)”這則寓言:有一個禿頭的人,在自己頭上裝上假發(fā),有天他騎著馬在路上走,一陣風吹來,把假發(fā)吹掉了,旁邊站著的人看見了都大聲哄笑。誰知那人停下來說:“這有什么笑的?它本來就不是我的頭發(fā),不要說從我這里逃走,就是它原來的主人不是也被它拋棄了嗎?”在此,禿頭的人對“假發(fā)”的曲解收到了妙語解譏的效果。
6.退避三舍,以虛剃實
談話時,有時對對方的提問不易圓滿作答,或者不必作答,這時在不拒絕對方的前提下也給自己留個臺階下,最妙的方法是應答者自動回避,以虛制實,使對方的“矛頭”成為強弩之末,不擋自落。
《伊索寓言》中說:白松和木莓互相爭論著,白松夸獎自己說:“我很美,長得高大挺拔,我的木頭可以做橫梁和船只,你能跟我比嗎?”此時,木莓不能圓滿作答,便只好回避白松的提問,進行假設(shè)反問:“假如你想起劈你,鋸你的斧頭和鋸子來,恐怕你還是情愿像我木莓一樣吧?”木莓的主動退讓,用的就是退避三舍,以虛制實的論辯技巧,置對方于尷尬境地,使辯證充滿邏輯上的內(nèi)在張力。
7.欲擒故縱,隱太君意
齊相管仲說:“吾君好勝,可以隱奪難以下棋各也?!碑斈阌械览矶植槐忝髡f的時候你先不要以專門諫者的岙份出現(xiàn),而是要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使對方經(jīng)過自我反省而大徹大悟,從而達到說服規(guī)勸的目的。
劉向《新序·刺奢》中的“中天臺”故事就體現(xiàn)了這一說辯技巧。故事記敘:魏王將要建造一座高人云天的中天臺,并下令說:“誰來勸說阻止建臺,一律處死”。這時大臣許綰想勸阻魏王,但他還是帶著畚箕、鐵鍬進宮來見魏王,不像是專門來勸諫的,許綰對魏王說:“聽說您要建中天臺,我來出點力?!眱叭皇且粋€工匠,魏王說:“你有什么力氣?”許綰說:“我可以出主意?!苯酉聛?,許綰層層誘導,委婉規(guī)勸:“聽說天高一萬五千里,天臺就應該達到七千五百里高,那么臺基就得有方圓八千里那么大,還得有更多的地種莊稼,供造臺的民工吃。筑臺的材料,民工和所需的糧食都得以億萬計算,有這些條件才能動工呢!”魏王聽后,默不作聲,只得放棄了造天臺的計劃,許綰運用這一辯術(shù),便收到了忠言未必逆耳的效果。
寓言中的辯術(shù)俯拾皆是,有時美妙得無以復加,有時刻薄得淋漓酣暢,有時妙趣橫生,有時辛辣深刻。寓言中的辯術(shù),是語言藝術(shù)中的一顆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寓言中的說辯已達到了“隨風生珠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