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狂該去看醫生了。隨著信用卡、現金卡的普及,一有苦惱就瘋狂購物的人越來越多。九成的購物狂可能已被躁郁癥、強迫癥等精神疾病纏身。
瘋狂購物源自壓力
陳小姐是位月收入一萬元的單身貴族,一下班就忍不住去購物,每天都要刷上七八次卡才舒服,每個月累積的卡費比薪水還多。信用卡刷爆了三四張后,家人開始發覺事態嚴重。
已婚的王先生,一走進3C賣場就出不來,計算機零件、生活日用品都是一打一打地買,居室變成倉庫,搞得太太快要崩潰了。
許太太的先生在海外經商,一個人獨居家中。由于寂寞,她開始上街狂買高檔皮包、皮鞋、名貴寢具等名牌貨,半年內就花了幾十萬元,回國后的先生看著賬單,只能頻頻搖頭。
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做著同一件事——“瘋狂購物”?!百徫锟瘛奔磳⒈幻绹摹熬窦膊≡\斷與統計手冊”和歐洲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列為正式、明確的精神疾病。由于現代人壓力大,“購物即是享受”、“購物代表時尚”的信息更不斷強力放送,用瘋狂購物來紓壓的案例變得屢見不鮮。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約有25%的人會有瘋狂購物的念頭,實際具有購物狂行為模式的人約為1%。
臨床心理師分析,由于信息的發達以及全球化的沖擊,人們對于自己精神與物質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近年來信用卡、現金卡的廣泛使用,因此在瞬間產生了用購物來紓壓、填補心靈空虛的“不正常行為”。
病癥纏身 愈買愈瘋狂
病態性購物狂可以區分為單純的“強迫性購物癥”,以及由“躁郁癥”所引發的購物沖動。強迫性購物癥的患者會不斷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進而產生不斷購物的行為模式,但買完之后發現自己買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而開始后悔、懊惱。他們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合理,但是卻“忍不住非做不可”?;颊咴谫徫飼r也會專注于某一兩樣東西。比如有一位“只買鞋子”的強迫性購物癥患者,她每天都要花數百元以上的金額購買各種鞋子,否則就會感到痛苦,短短一個月就花了上萬元買了上百雙鞋。
“瘋狂購物”也可能是躁郁癥的病征之一。躁郁癥所引起的購物行為并非持續性的,而是當躁郁癥發作時,患者會有“我有很多能量,我很厲害”的跳躍式思考,進而產生瘋狂購物的行為為。
躁郁癥患者除了會有瘋狂購物的行為外,還會在一天內出現多話、不睡覺、容易感動或快樂等病征。在情緒亢奮的情況下,東西愈買愈多就愈開心。曾有一位60多歲、原本不聽音樂的老先生,躁郁癥發作時便幻想自己家里應該充滿音樂的氣息,于是到商場一口氣訂了三套音響組合,客廳、廚房、房間各擺了一套,嚇壞了自己的老伴。另外一位病人發病后,認為自己必須學習音樂才能提升氣質,于是買了吉他、長笛、鋼琴等一堆樂器,還向音樂教室訂了各式各樣的課程,一個星期內就花了幾萬元,后來面臨銀行的催債,又引發了憂郁癥。
用購物來彌補心靈空虛
對親密感的強烈需求,也是產生病態購物行為的主要原因。購物狂幾乎都不會采取“拿了就買”的果斷式購物法,反而會在購買的過程中與店員討價還價、詢問意見等,目的就是滿足自己與人互動的渴望。
曾有一對“購物姊妹花”,比賽看誰花的錢比較多。先是妹妹揮金如土,父母不但不責罵,還忍氣吞聲為妹妹善后。氣不過的姐姐便起而效尤,爭著獲得父母的關愛與照護。最后爸媽償還了上百萬元的卡債后,終于押著姊妹花向精神科醫師報到。
由于患者瘋狂購物后所累積的債務與責任,往往會牽連到家人。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隨時注意家屬的生活近況,適時地表達關心與問候。倘若自己懷疑有類似的病癥傾向,也應該馬上與家人及朋友討論是否應該尋求外界協助。
此外,“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及“病程”也是衡量的標準之一。如果“亂買東西”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以上,或是因為買得太多而影響了薪水的支配比例、欠錢,或產生罪惡感,都應該尋求醫師的協助。
其實,只要能學習了解自己,體認自己的生活環境與能力,不要過度在意他人對自我的看法,就能成功讓自己遠離“瘋狂購物”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