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有人不喜歡春。從“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到“不知細葉誰裁出”的春風,更有如絲般的春柳,如練般的春水,春在人們眼中是那般美好。與此相反,極少有人愛秋。“天涼好個秋”的寂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悲苦,還有那枯枝敗葉、衰草寒鴉,這一切似乎成了秋的標志。
其實不然,秋有著更深刻的內涵,有著鮮為人知的獨到之妙處。
秋是個讓人思索的季節。落葉翻飛,在訴說著人生苦短無奈的同時,又喻指著生命輪回自有其規律,若不悲觀失望,便能在最后的飛舞中綻放絢爛的美麗;寒風刺骨,在指控世態炎涼的同時,又暗示著,若在逆境中倒下,只能留下風沙中可悲可嘆的枯骨,若迎難而上,則會成為凜冽寒風中頂天立地的英雄!秋之思索會讓人在紛繁的世界中看到真實的自己,在蕪雜的生命中領會人生的真諦!
秋孕育著新的生命。那凋謝的花朵不正孕育著明年新的美麗嗎?“落紅不是無情物”,待來年又是一片姹紫嫣紅;那飄落的黃葉不正孕育著明年的嫩芽嗎?落葉歸根,化為養分,待來年又是一方華蓋濃陰!舊生命之衰落并不可嘆,因為新的生命又在滋長,秋用它的生命向我們細訴著這個真理。
秋日正是積累的時候。松鼠在秋日收集堅果以備漫長的冬日食用,棕熊在秋日努力地吃食以享長長的酣眠。是啊,萬物都在積累:樹木積累來年生長的養分;河水下滲,積累來年嘩嘩的流水;連天都在積累湛藍,變得愈發高爽。我們則在秋日中積累一種淡然灑脫的態度、永遠樂觀的心情,和持久穩重的精神。
四季之秋又何嘗不是人生之秋呢?在那些悲苦的日子里,我時時想著這秋日,從中得到力量和希望,支撐我一步步地走出陰霾,走入生命的艷陽天。
我愛秋,縱使它無春之溫柔、夏之熱烈、冬之純凈。它向世人展示出一種別樣的風韻,一種持久的美,讓我沉醉,讓我流連!
【作者系山東棗莊市第八中學高三(17)班學生,指導教師:卓厚寶】
點評
本文成功之處有三:一是開篇先聲奪人。仿照《愛蓮說》開篇,用對比手法寫出自己對秋的獨特認識,吸引讀者眼球,點亮全篇。二是立意不落窠臼。文章用三個小節由自然之秋上升到人生之秋,并側重從社會人生層面解讀秋日,提升了文章的層次、拓展了文章的意境。三是脈絡清晰、首尾呼應,以較短的篇幅表達出了較深厚的意蘊。
不足有二:一是文題不很貼合。文章除了首節提到春之外,行文中別無秋春之比,故“秋日勝春朝”無處立腳。二是詩句引用不夠靈活,改為化用較好。如:首節二句改為“從‘潤物無聲’的春雨,到‘裁出細葉’的春風”要比用原句好。
【特邀點評:高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