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文章的開頭很重要,這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文章的結尾更重要,否則,會顯得“頭重腳輕根底淺”。可以這么說,結尾是文章的最后一道“風景線”,要給人以“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驚喜。所以,結尾應當是撞鐘,給人以震撼;是豹尾,給人以力量;是余音繞梁的小夜曲,給人以回味。那么,如何寫好文章的結尾呢?
一、水到渠成,自然收尾。
即用故事的結果作為文章的結尾,故事敘述完了,文章也隨之結尾。如《荷花淀》的結尾:“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這個自然的結尾,交代了讀者所急切關注的結果,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廣大群眾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不斷茁壯成長的重大主題。再如學生習作《那一天,我在游啊游》的結尾:“我趕緊起床,帶著飯盒,向學校走去。陽光照得我暖暖的,一路上。”小作者在一次考試失利后,陷入了難以自拔的悔恨中,但經過自己內心痛苦的掙扎和姐姐的開導后,重新樹立了信心,昭示了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陽光照得我暖暖的,一路上。”這一句話水到渠成,自然收尾。
二、巧妙議論,畫龍點睛。
考場作文寫好后,如不順勢點明主旨、太含蓄,就會給閱卷者造成錯覺,高分可能就要打折。所以,文章寫好后,要給文章加上一段巧妙的議論,為獲高分加一個保險。如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哥,是撿來的嗎?》的結尾:“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潤著我的心田;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給我前進的力量。我多想問問娘,我比她的兒子更重要嗎?也許不必了,因為娘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娘這個最最善良的人對事物的認知。”在“哥”和“我”之間,到底誰與娘是“親”的?結尾抒情式的議論,畫龍點睛,表現了娘之偉大。
三、出人意料,啟示聯想。
即在結尾時,作者用有意蘊的語句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平臺,給人以某種教育或啟發,使人有一種“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這種結尾法一般適用于寫人、敘事的文章。如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項鏈》以出人意料的結局作結尾,激起讀者情感上的漣漪,引起他們對全部情節的回味和思索。很多學生據此結尾,也續寫了很多佳作,如學生習作《那串項鏈竟未丟》,寫瑪蒂爾德知道真相后,回家發瘋似的剪破了那次在舞會上令她無限風光的裙子,就在那一剎那間,項鏈從裙角褶皺處滑了下來……
四、暗引名句,彰顯詩意。
考場作文如能做到用“他人的話”來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就會顯得旁征博引、底蘊深厚。如2004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西安與南京:山與水的對話》的結尾:“西安無言,南京無言,一個背靠秦嶺,一個腳踏長江,卻一起面朝大海,霎時春暖花開。”此結尾暗引海子的名句,自然而貼切,又深化了詩句的意蘊,極富詩意,真是神來之筆,充分顯示了該考生豐厚的文學素養。
五、前呼后應,首尾圓合。
古人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我們不必沿襲古人,但也要講究前呼后應,首尾圓合,這樣就能較好地體現考生思維的縝密。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穩中求勝》的結尾:“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回應了開頭“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云。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火北水,卻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這樣的結尾,給人一種圓滿的感覺,不得高分也難。
六、展望未來,凸顯主旨。
即在文章完結時展望未來,鼓舞人心,激勵斗志,以凸顯旨意。如2002年高考滿分作文《選擇永恒》的結尾:“選擇永恒。追求生命圖騰,激昂生命斗志,讓掉進泥潭的人振奮,讓處于危難的人平安,縱然一無所得,縱然粉身碎骨,也要將文明與道德的火炬傳承,也要用今生無悔的選擇鑄就春秋的樂章。選擇永恒,雖九死其猶未悔!”這種結尾不同于那種口號式的結尾,它是文章結束時情感的自然流露:呼吁人們要反問內心世界,做出清醒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