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富有印象主義色彩,語言洗練質樸,意境新穎,注重抒情和主觀感受的描寫。1968年,他因《雪國》、《千只鶴》和《古都》三部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晚年受佛教思想影響,消極厭世,于1972年自殺。
川端康成善于寫景與抒情。他的游記散文《我的伊豆》是情景相生的佳作,它以特有的詩意美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魅力,強烈地吸引著讀者。
第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備。作者傾注心血描繪的不是伊豆的山容水態,不是伊豆景物的形貌,而是伊豆的神韻。“伊豆半島到處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贈,都富有美麗的變化。”伊豆秀麗而豪壯,溫淑而厚重,多姿多彩,美不勝收。作者緊緊抓住伊豆富于變化的美麗和特有的風景,或以輕靈俊逸的筆調加以繪形寫神的描述,或以率真熱烈的感情和擬人手法加以摹狀和禮贊,從而使伊豆的美富于個性和富有詩意。伊豆火山重疊,地形復雜,因而風物極富于變化。景色奇絕而富于變化,這正是伊豆美麗的特色。伊豆火山多,溫泉多,且都別具特色,這是伊豆的神韻所在。于是作者又精心描繪,深入開掘:“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國的代表。”“所有這些,都帶著男性的威力。”氣勢恢宏的語句,顯示著威重的男性美。但是伊豆最令人陶醉的最本質的美,還是它那風姿綽約的溫淑的女性美:“然而,各處涌流的泉水,使人聯想起女乳的溫暖和豐足,這種女性般的溫暖與豐足,正是伊豆的生命。”作者用對鐘愛的戀人的感情來抒寫和開掘伊豆的最本質的個性美,從而揭示出伊豆的生命所在。把身心融化到了自然中去,使審美的主體和客體互相交融,集中體現了作者的志趣和美學追求。
第二,工于開端,善于結尾。文章的開頭看似平凡卻奇崛。“伊豆是詩的故鄉,世上的人這么說。”這是因為伊豆本身就是壯麗而婉約的詩,它最能觸發詩人的創作沖動;“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一個歷史學家這么說。”因為伊豆的巨變顯示著日本歷史的發展,島上又有不可勝數的史跡;“伊豆是南國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是因為伊豆集中了南國旖旎風光之美。作者把這些對伊豆的不同的感受排比并列,彼此彰發,互相映襯,突出了伊豆超乎人們想象的美和非凡的氣韻。結尾部分與開頭呼應,點明伊豆昔為荒島,今為花園。這種巨變說明了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的含義。最后一段中的“自古以來,伊豆在日本造船史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這正因為伊豆是大海和森林的故鄉啊”,說明伊豆不僅景色秀麗,而且對日本的發展具有獨特的貢獻。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言雖盡而意無窮,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第三,遣詞準確,語言優美。“熱海的間歇泉,下加茂峰的吹上溫泉,拍擊著半島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濤……”其中“拍擊”一詞運用了擬人化手法,不僅給人以親切之感,而且顯示出了被拍擊的石廊崎的浪濤之大;用“溫暖和豐足”形容女乳,準確簡潔,恰到好處;“溫泉就散綴在這些公路的兩旁”,其中“散綴”一詞不僅具有不可移易之妙,而且能引起讀者對沿途泉水之多的想象。
《我的伊豆》之所以膾炙人口,不僅由于作者具有濃厚的文學修養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還由于他深深地熱愛著伊豆。文章與其說是作者用筆墨寫成的,不如說是他以深摯的感情澆灌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