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是一首諷刺詩。詩人運用史實,辛辣地嘲諷了秦朝統治者乖謬的想法,有力地鞭撻了他們焚書的罪行。
本詩通過對幾組矛盾的深刻揭示,表達了諷刺的主題。首先,詩人寫出了以秦始皇為首的秦統治者對“竹帛”“關河”的看法和態度。“竹帛煙銷帝業虛”,秦始皇之所以焚書,就因為在他看來,“竹帛”是“帝業”的禍根;“關河空鎖祖龍居”,“關河”被認為險固非常,是“帝業”的重要保證,然而“關河”最終并未擋住所向無敵的農民起義軍。其次,作者還揭示了秦朝統治者“焚書”的客觀結果與他們主觀愿望之間可悲的背離。“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焚書”四年以后,大澤鄉起義爆發,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秦朝政權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更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后戰敗秦軍,直搗咸陽,滅亡秦朝的不是經綸滿腹的讀書人。此外,詩人沒有停留在表象上揭示和對此進行諷刺,而是更深一層探討了這些矛盾的根源:毀壞文明、崇尚強力的措施,都只能加速封建王朝的覆滅。正所謂“順民者昌,逆民者亡”,“關河”也無能為力。最后,詩人還從側面告訴人們:封建統治者要想長治久安,永享太平,首先就必須安民。安定民心,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是一個政權得以長期存在的根本保證。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首先,詩人善于將敘事和議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善于借助形象進行議論。“竹帛煙銷帝業虛”,邊敘邊議,敘實議虛,虛實相生。敘有形象可見,滾滾濃煙如在目前,而議論“帝業虛”,則立即令人聯想到那焚書坑里填的仿佛是始皇帝業。“關河空鎖祖龍居”,則議中有敘,議論深刻而敘述豐富。秦末農民戰爭的廣闊畫面包含其中,而一個“空”字,既表達了作者的看法,又傳達出作者諷刺而不是惋惜的感情。此句亦是“帝業虛”的形象闡釋,有景有情,耐人尋味。其次,典故和夸張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諷刺的效果。“祖龍”典出《史記·秦始皇本記》。秦王政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始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后久久不語。過后又自慰:“祖龍者,人之先也。”因此夢想帝業世世代代接續不衰,自己成為諸“龍”之祖。詩中反用“祖龍”之意,在講究用語韻味的同時,又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夸張是諷刺詩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詩中“坑灰未冷山東亂”也是夸張之辭,旨在說明“焚書”只能加速王朝的覆滅,妄圖以此來鞏固“帝業”是多么的荒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