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每一位音樂演奏家都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而彈奏出不同色調、不同風格的“貝多芬”一樣,每一個讀者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從自己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和想象性再創造。接受美學理論家姚斯說:“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沒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動參與是不堪設想的,只有通過讀者的裁決過程,作品才能進入一種變化著的經驗視界的連續性中。
現代語文2005年3期
1《師道·教研》2024年10期
2《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4年11期
3《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年2期
4《微型小說月報》2024年10期
5《工業微生物》2024年1期
6《雪蓮》2024年9期
7《世界博覽》2024年21期
8《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年6期
9《現代食品》2024年4期
10《衛生職業教育》2024年10期
關于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