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的幾十年間,詩歌創作大體上還承襲著齊梁浮靡詩風,以形式主義為主的宮廷詩歌把持著詩壇:或贊美貴婦容態,或歌頌帝王功德,或描寫宮廷享樂。題材狹窄,內容空虛,形式浮艷,追求華美。其后,隨著時代的變遷,號稱“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沈儈期、宋之間、陳子昂之流相繼登上詩壇。他們積極拓寬視野,完善詩體,使唐詩開始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為唐詩發展開拓了道路。在格律詩漸趨成熟之時,并肩而起具有創新精神的兩位著名詩人劉希夷和張若虛,他們進一步發展七言歌行體,寫景抒情,歌唱青春,探索宇宙,體察人生,為詩壇送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