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南亞大地震及海嘯的人命損失感到難過,但他們卻稱贊造成這場災難的地質情況,許多科學家認為,就長遠而言,強震背后的全球地質變化有益于地球上的生物,尤其是人類。
類似在印度洋發生的強震及海嘯是地殼不斷循環無可避免的副作用,這種循環造就了一個欣欣向榮、適宜居住的星球。部分專家把這種可能一天數百次的地殼作用稱為“地球的心跳”。
地殼循環的諸多好處始于億萬年前,當時的地殼循環創造出海洋、大氣層,也形成幾個大陸,如今這種循環造成山脈、讓土壤肥沃、調節地球溫度、凝縮出黃金和其它罕見金屬,也維持大海的化學平衡。地質狀況可由板塊構造學解釋。這種解釋的悲慘面是:在板塊邊緣發生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會讓許多人喪命。
伯克利加大地球化學家狄保羅說:“除了強震,我們很難找到一夕之間就造成15萬人死亡的力量。但造成地震和海嘯的地質作用正是地球的基本特性。就我們所知,其它星球都沒有地震,而地震與地球適宜人居這個事實有直接關系。”
許多生物學家相信,地質作用或許曾孕育生命。地殼運動的益處隨著時間流逝在全球各地緩慢累積,相對的,類似南亞強震這種局部地震只造成區域災變。科學家說,即使如此,對這次深受海嘯重創的沿海地區而言,這場嘯災或許會在未來數十年證明為生態上的好消息。
衛斯理大學地質學家波依爾說,早期海嘯的歷史證據顯示,海嘯可將大量河流沖積物散布在沿海平原上,使土壤更肥沃。波依爾說:“海嘯把肥沃的土壤沖上低地,而低地上遲早會長出一片更肥沃的叢林。”
波依爾最近寫過幾本有關人類歷史上地震及火山爆發的書,他指出,地殼劇烈變動后,常有巨大利益隨之而來,他說:“隨著這種可怕事件的發生,大自然再次重生。災變有許多極具建設性的面向,只是我們可能并未看到。”
(謝學明薦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