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唐顯義1954年生于濟南,早年曾任山東省藝術學院畫廊雕塑具制作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工廠技術師,兼學書畫。現任教于山東省青年書畫院。
觀唐顯義的書畫作品,感覺就像看那滔滔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任情率意。較大的一些作品,取其疊嶂而起的氣勢;而一些小幅,則注重了“可居、可觀、可游”的人文精神,清靈雅逸。他的筆墨干濕相疊,濃淡分明,干處潤以濕染,濕處加以干皴,以求干筆能潤、濕筆能挺、有形有質。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構圖多從寫生中加工得到,山環水抱,林木相擁,中間點綴房舍舟車,使人感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他的書法更是充滿靈性,或許是家鄉的淳樸民風和山水的秀美給了他特有的靈氣,使得他在書體的把握上較為全面,各體皆能,但又有側重,行草書寫得最多也最為得意。他的篆刻也富有特色。他刻出的印章構思獨特,布局精妙。
談及他何以鐘愛書畫藝術,他說,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學問之大深不可測、妙不可言。書畫同源,畫中有書,這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中國書法以其情感的、隨意的、多樣的線條表現首先美化了自身而升華到了近乎于意識流藝術的階段,確立了書法美學價值的實際存在,同時又自覺不自覺地滲進了中國畫,不但在形式上,通過文字形態的題式豐富了中國畫,并且在同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中國畫的骨法用筆中溢出了中國畫的美學光彩。
在書法創作過程中,他注重從顏柳切入,后涉漢魏諸碑,再攻晉“二王”和唐孫過庭的行草,使書法技藝日漸進步。他學書留意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在嚴格的法度中講究書法的抒情達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作書充滿激情,隨興而為,就勢成章,使觀者振奮和驚嘆,并從中獲得書法韻律美的享受。所以,在他的書法作品里,既打下了深刻的傳統烙印,又處處伸張著個性。在他創作的國畫作品上,常常題有即興而就的詩句,其文洋洋灑灑,其書凝重自如,其印鐫刻雋美,更襯出其畫格調超然,正所謂詩書畫印共融一體。
生活是藝術創作源泉的觀點,這個觀點,現在將來都不會過時。唐顯義深知此理,他堅持寫生,但從不照搬生活。他寫生的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有取舍,有改造,也有意匠加工;有意識地使感情移入,以意造境,以達到“情景交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01年他在“上海首屆瀚墨杯全國書法美術大展”上榮獲銀獎,2003年在“迎五四趵突泉杯美術書法大賽”中榮獲書法一等獎。
唐顯義對藝術的追求可謂深研細究,這不僅表現在創作與理論上。唐先生也是功力深厚,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學習書法應以臨帖為主。中國書法從晉朝到北宋達到了高峰,南宋后開始走下坡路,往后則是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風格。碑學的盛行,是因為那時印刷術不發達造成的。書法經刻工再創作后與原作就有了差異,碑會給人一些錯覺,所以一定不要刻意模仿,但可以吸收古人碑帖中的靈性、內涵與精神。
“筆墨當隨時代”。只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人才能有能力隨著生命過程,不斷發現、不斷實現筆墨時代性之變,唐顯義當屬此列。
淡墨畫人生
撰文/持風
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唐顯義1954年生于濟南,早年曾任山東省藝術學院畫廊雕塑具制作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工廠技術師,兼學書畫。現任教于山東省青年書畫院。觀唐顯義的書畫作品,感覺就像看那滔滔黃河之水,奔流不息。
生活是藝術創作源泉的觀點。這個觀點,現在將來都不會過時。唐顯義深知此理,他堅持寫生,但從不照搬生活。他寫生的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有取舍,有改造,也有意匠加工;有意識地使感情移入,以意造境,以達到“情景交融”。 2001年他在“上海首屆瀚墨杯全國書法美術大展”上榮獲銀獎,2003年在“迎五四趵突泉杯美術書法大賽”中榮獲書法一等獎。
“筆墨當隨時代”。只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人才能有能力隨著生命過程,不斷發現、不斷實現筆墨時代性之變,唐顯義當屬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