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職場,同事之間有合作,更是對手。但是,人生大半在職場度過,是不是彼此隔膜、防范才是常態?職場同事能不能成為知己?
剛工作時,就有早畢業的師兄師姐好心地提醒我:職場是個是非圈,別指望從那里找到知心的朋友,一定要把握“同事之交淡如水”的原則。雖然很感激他們的告誡,但我當時心里頗不以為然。我性格開朗,為人真誠,我就不信在職場找不到好朋友。
在公司工作了一年,我的“職場尋友”計劃也執行了一年,其中有歡樂也有失敗。就從我第一個朋友小菲說起吧。
小菲比我早到公司一年,和我一樣,也是外地人。“同在異鄉為異客”,我們倆的家鄉離得也不遠,所以平時經常湊在一起談論來北京后的感想,評論公司附近哪家館子菜做得好吃。兩人越說越投機,后來小菲租的房子到期了,于是我就極力動員她搬來和我同住。很快,我們就成了同事加室友,一起上下班,一起討論工作,幾乎是一下子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公司考勤制度非常嚴格,要求上下班打卡。小菲愛睡懶覺,經常遲到。因為剛交了男朋友,下班時間不到就常偷偷溜走。上下班打卡的事自然就交給了作為好朋友的我。剛開始我也有點惴惴不安,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代勞了。一次打卡時被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人逮了個正著,因為我平時工作非常努力,經常主動加班,所以上司并沒有怎么責怪我,而是把小菲著實訓斥了一頓,還扣了當日的工資。小菲自此后再也不讓我幫著打卡了,但不知為什么,她也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同我聊天了。
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工作上的不如意而情緒低落,在宿舍跟小菲聊天時,提到自己很想再充電,辭職上研究生。不久,我發現上司對我的態度有了細微的變化,一些本應由我承擔的事情自己卻做了壁上觀。后來我多方打聽才知道都是自己的言語惹的禍,那次失意后的“真情告白”被小菲“無意”中說了出去,傳到了上司那兒。我只得跟上司解釋了一番,用加倍的努力證明自己無意于辭職,這場風波才告平息。當然,我和小菲的友誼也宣告“冰封”。不久她就搬走了,此后我們始終維持著最普通的關系。
沒有可以說笑的朋友,那個冬天寂寞無比。終于在春節之后,部門的一次招聘為我帶來了第二個朋友——辛穎。辛穎是從別的公司跳槽來我們部門的,雖然她年齡比我稍大,但對她來說,我是個“老員工”,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幫她熟悉部門和業務的責任。
辛穎,人如其名,是個聰明活躍的女孩。一個月后,我和她的角色就調了個兒,她成了無事不知、無所不曉的“大姐姐”,我則是個傻里傻氣的“小妹妹”。她經常悄悄地提醒我:“今天別惹著頭兒,他早晨被老總叫去訓了一頓,正氣兒不順哪。”“這項調查去找市場部的王濤幫忙,他媳婦兒是要調查的那家商場的業務科長。”“咱們部門的小劉有些小心眼兒,你和他一起合作時說話要小心。”
以前我在工作上遇到麻煩時,對原來的朋友說,他們不了解內情,難得談到問題的關鍵;對家人說,又會讓他們增加心理負擔,所以只能自己解決。自從辛穎來了之后,我常求助于她,由于熟悉彼此的業務,她常能很快地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的辦法。當然,辛穎需要我幫忙時,我也毫不推辭。
我吸取了和小菲交朋友的教訓,和辛穎交往時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我們上班時談論工作,下班后偶爾聚餐、逛街、泡吧,把工作拋之腦后,只談“閨中秘話”,例如化妝、購物、交男朋友等等。后來,辛穎因為表現突出,被調到另一個部門做主管,我很真誠地為她祝福,還為她籌備了一個派對,讓她很感動。我感到,由于在不同部門,兩人的友誼反而更深了,在私下也會交流對公司或其他同事的看法,大概是因為此時沒有利害沖突了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職場尋友記”還將繼續下去。有人說,人生難得一知己。我相信憑著我的真誠和執著,再加上對友誼的精心經營,一定可以繼續找到我的職場知己。朋友是緣分,同事更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既有緣,就應該有情有義,工作上彼此提攜,生活上相互關心,成為患難與共、事業相扶的朋友。
(李景旺薦自《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