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玫麗大學畢業已經一年多了,總是找不到“情投意合”的工作。不久前,她總算得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錄用通知。關系不錯的幾位朋友都為她高興,吵著鬧著讓她請客,然而,讓大家想不通的是擁有了一份好工作的玫麗依舊是滿臉愁容。在大家的關心下,玫麗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真擔心自己做不好這份工作,萬一被辭了……”原來,讓玫麗憂心忡忡的是自己的“明天”。
曾經讀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講的是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種土灰色的沙鼠,每當旱夏將要到來的時候,這些沙鼠都異常忙碌,它們不停地將草根咬斷運回自己的洞穴。可是,讓人奇怪的是,即使地面上的草根非常多,足夠它們度過整個旱夏,這些沙鼠依然是不辭辛苦地運著草根,似乎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安心。
有人準備用沙鼠做實驗,于是將沙鼠裝在了籠子中,卻發現這些沙鼠四下尋覓著,表現得非常焦慮,甚至不能進食,直到憂心忡忡地死去。
醫生們發現,導致沙鼠死去的原因是焦慮,而這種焦慮來自它們對自己未來的擔心,雖然關在籠子中的沙鼠被提供足夠的食物,但它們依然為沒有囤積夠足夠的草根而擔憂。確切地說,這些沙鼠是被自己預想出來的后果嚇死的,它們想像著自己會被餓死,而這種擔憂真的要了它們的命。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講的是如果人們把情境定義為現實,那么這些情境在其后果中便是現實的。這是因為,你一旦有了一個對結果的假設,你所有的行為都會在不自覺當中去朝結果的方向“努力”。比如上文中的玫麗,如果將自己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對被辭退的恐懼上,怎么還有心思去好好工作呢?也許到最后,自己真的就成了被解聘的那一員了。
有哲人說,我們每個人不是活在昨天,也不是活在明天,而是活在今天。當我們擔心失去明天的星星時,自然也就沒有心情享受今天的陽光了。因此,千萬不要為你僅存的蛋糕哭泣,將書翻過來看看,一大塊蛋糕才剛剛吃掉一小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