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們不變的永恒主題。為了廣大讀者朋友全面、廣泛地了解農經資訊和國內外農經市場信息,促進生產,搞活流通,《農村百事通》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網絡優勢,與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每日農經》欄目攜手共辦《央視農經》。我們將把《每日農經》欄目每天播出的主要內容選登出來,希望對讀者朋友的生產經營有所幫助。
6月20日
美麗的藍孔雀我國有兩種孔雀,綠孔雀和藍孔雀。綠孔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不能養殖賣錢。藍孔雀性情溫順,人工飼養繁殖比較容易,是目前飼養數量最多的雉科鳥類之一。藍孔雀有四種用途:一是食用,二是做標本,三是觀賞,四是藥用。
孔雀被視為“百鳥之王”,是吉祥、美麗、華貴的象征。如今有些地方把它作為一種特種養殖項目。在北京市大興區的藍孔雀養殖基地,目前飼養著5000多只藍孔雀,年產值達到700多萬元。(聯系電話:010-60216889)
葡萄柚葡萄柚產自我國臺灣省,它的特點是個小、皮薄,因其樹上結出的果實之間距離很近,長在一起像一串串葡萄,因此被稱為葡萄柚。
葡萄柚果肉柔嫩粉紅,多汁爽口,略有香氣,味偏酸,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是維生素C的好來源。
黃喉水龜黃喉水龜是培育綠毛龜的最好的龜種。黃喉水龜還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它的龜體沒有別的龜那種特殊的臭味異味。它的肉非常鮮美,一般的人都喜歡食用。它的蛋也非常鮮美,有滋補作用。黃喉水龜腹甲,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好多的中藥都用到這個龜板。黃喉水龜喜歡吃小魚小蝦和動物內臟,養殖難度不大,一只母龜一年可產蛋10枚,能孵出7~8個龜苗,每個龜苗可以賣60~70元,因此,養一只母龜一年的經濟效益大約在400~500元。(聯系電話:0512-53530925,53402535)
斗出來的市場斗獸表演成為農民提高收入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行業發展迅速,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專業的斗獸協會,如斗羊協會和斗雞協會等,相對成熟的是斗雞協會。
現在,全國很多斗獸表演團體不僅在全國很多的度假村有固定的表演場地,能夠巡回表演。而且各地的交易會、博覽會、廣交會等都邀請他們前去表演,還有專門針對農產品的推介活動,像采摘節、西瓜節等也把斗獸表演請到現場。可以說斗獸表演的市場非常大。(聯系電話:050-5775666)
6月21日
浙江興起竹炭產業毛竹生長快,屬于可再生資源。用毛竹燒炭,加工成各種竹炭制品,可以讓毛竹增值5至10倍,而且竹炭具有保健、除臭、消毒等多種功效,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在浙江省目前已有上百家竹炭加工企業,開發出的200多個竹炭產品,不僅遠銷日本、韓國和歐盟等國際市場,在國內銷售也日漸紅火,年產值達到7億~8億元。(聯系電話:13705700366)
6月22日
穿著“黃袍”的西瓜“黃袍”西瓜皮比較硬、比較厚,所以它的耐儲、耐運性比較好;同時,它是少子瓜,所以吃起來比較方便。從現在的市場行情來看,黃皮的特色西瓜走勢一直看好。目前,北京大興區黃皮西瓜的種植面積已有33.3公頃。這種瓜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各地都可以種植。(聯系電話:010-51503035)
6月23日
番石榴番石榴又叫珍珠芭樂,果實大,平均單果重400克。與別的水果相比,其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含糖量低,是糖尿病人也可以吃的水果。受運輸等因素的影響,其銷售呈現南火北溫的態勢。目前番石榴在各省市的價格均在每公斤20元以上。
辣椒王國新品種辣椒,按口味分為辣椒和甜椒兩大類。甜椒傳入我國不過百年,發展很快。但甜椒,易受病毒侵害,影響產量。近年來,科研人員把辣椒抗病毒的特性與甜椒的可口性結合起來,選育出許多新的品種。有甜椒(也叫洛甜)、炮椒、牛角椒、黃皮尖椒等200多種。這些新品種抗病毒能力強,口味、果型、顏色、成熟期各不相同,適合不同地區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
經過科學的栽培管理,現在,每公頃辣椒的產量可達60~75噸,也就是每667平方米(1畝)產量在4~5噸,比老品種的經濟效益增加了10%~15%。(聯系電話:0379-65511894)
雁鵝助農來致富人工養殖的雁鵝軀體肥大,每只通常4~5公斤,大的可超過10公斤。作為肉食主要供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大城市的賓館飯店,全國每天的總需求量在5000只以上,年需求量可達100萬只。而養一只雁鵝一天成本也就3角多錢,一般45~50天就可達到出售體重。
雁鵝除了肉用價值,深加工還有待開發,其羽絨非常輕軟,保暖性很好,可用做枕頭、服裝、被褥等的填充材料,還可加工制作扇子、玩具等。(聯系電話:13838826693)
一種很有開發前景的竹炭副產品——竹醋液浙江省遂昌縣是我國竹炭之鄉,這里幾乎每一個燒制竹炭的炭窯都有一個專門用來回收竹醋液的特殊裝置。竹炭燒制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混合物冷凝后就是竹醋液,它是燒制竹炭產生的一種副產品。
據了解,6~6.5噸新鮮竹材能燒制1噸竹碳,同時可獲得350~600公斤的竹醋液。竹醋液中含有醋酸、丙酸、甲醇和多種有機成分,在日本被普遍應用于保健品、飲料、飼料和環保農藥等領域。竹醋液在我國的應用剛剛起步,目前我國浙江省生產的竹醋液大多出口,每噸能賣到1萬多元。(聯系電話:13705700366)
6月24日
深加工拉動了鴕鳥養殖業現在鴕鳥深加工的產品越來越多,像鴕鳥羽毛飾品,皮衣、皮包和皮鞋,還有鴕鳥骨鈣片、鴕鳥蛋雕等,這些綜合開發出來的產品都是高端消費品,價格昂貴。也正是這些產品支撐并拉動了我國鴕鳥產業的發展。(聯系電話:010-6480108013801009550)
6月25日
魔術七十二變魔術玩具可以開發人的動手動腦和表演能力。農民朋友開一個魔術玩具小商店,投資成本低、風險小,在農村市場空間非常大,升值潛力也非常大。魔術玩具在我國現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聯系電話:13910059592)
肉鴿養殖河南省偃師市李村鎮的肉鴿養殖基地,養殖肉鴿已經有9年多了。從1997年開始養殖肉鴿,目前美國白玉王鴿存欄量達到了2700多只。每年銷售額近30萬元,年獲純利12萬多元。飼養美國白玉王鴿飼料成本低、效益高,肉料比是1∶1。一般從出殼到上市24~25天。目前,一只肉鴿投入成本6元錢左右,可以賣到11元或12元,純利潤在5元左右。(聯系電話:13838826693)
6月26日
動物群英會周末版介紹湖南省湘西農民的斗牛、斗羊比賽。
6月27日
噴出七彩市場現在市場上經常可以看到在很多水果、鮮花、仿真花上印有祝福的話語和卡通圖案,消費者可以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話或喜歡的圖片相片影印在花瓣上或者是水果上,這樣包裝之后,農產品身價就會成倍增加。(聯系電話:010-51663948,51663958)
6月28日
蝴蝶飛出新市場在北京一個普通居民家的樓房里,4平方米的地方成了蝴蝶們的家。那里最多的時候能養300只蝴蝶。
養殖蝴蝶除了慶典放飛之外,可以建蝴蝶觀光園,普及蝴蝶知識。蝴蝶還可以用來做成各種標本,也可以用蝴蝶的翅膀做成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蝶翅畫。美麗的蝴蝶其實蘊含了很多商機。(聯系電話:010-84066922,86501922)
7月1日
蝴蝶魚蝴蝶魚在我國又稱大菱鲆魚,是耐低溫、耐低氧、廣鹽性的冷水性魚類。它性格溫順,病害少,所以適合工廠化高密度養殖。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山東、河北、江蘇和遼寧,在南方的廣東和海南冬季也可養殖。
蝴蝶魚生長迅速,正常情況下體長5厘米的小苗養殖7個月即可長到500克左右,達到商品規格,在南方市場,價格較高的每公斤可賣到240元左右,人工飼養可以進行大棚養殖,工廠化養殖或網箱養殖。目前,蝴蝶魚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缺口很大。(聯系電話:0532-5536258,5516200)
7月2日
佤山的財富周末版介紹了佤山族人過去的風俗習慣,而今成了吸引游人觀看的旅游資源。
7月3日
天價“蘆葦”的背后具有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淀,蘆葦一共有8000公頃。用蘆葦做出來的蘆葦畫一幅就可以賣到兩三萬元。
蘆葦是一種野生植物,千百年來一直被白洋淀周邊的漁民當做燒火做飯的柴火。后來,有人開始用蘆葦來編席子,再后來,就用它來編蘆葦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其實是大有學問的。白洋淀的8000公頃蘆葦,每年用做蘆葦畫原料的不到一成,但整個安新縣的蘆葦畫年產值卻達到千萬元,占到白洋淀蘆葦年產值總量的1/4。(聯系電話:13911025054010-82055004)
7月4日
我國利用矮敗小麥育出高產品種矮敗小麥是剛剛通過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叫“輪選987”,它的大面積種植,667平方米(1畝)產量已經超過了500公斤。它是我國農業專家利用矮敗小麥選育出的高產型小麥。
專家說,在同等條件下,“輪選987”小麥種植不需要太多化肥、農藥和人工,而產量能提高15%~20%左右。(聯系電話:010-62175782)
盆栽荷花別樣紅北京紫竹院的花卉基地有一種荷花可以在家里種,而且開的花漂亮極了,一點也不比在池塘里的差。
盆栽荷花不僅躋身于庭院、陽臺、辦公室、賓館、飯店,而且在園林綠化、水景工程、小園景區、觀賞農業園及美化室內環境方面也被廣泛應用。(聯系電話:13910951939)
7月5日
半滑舌鰨養殖山東省萊州市是我國最大的半滑舌鰨繁育基地。這種魚生活在深海底層,生性游動緩慢,而且喜歡晝伏夜出。
它適應的范圍比較廣,在2℃~31℃都可以存活,它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4℃~25℃左右。鹽度是15‰~31‰。
養這種魚的水源要求比較清澈,餌料使用牡蠣與粉末,加維生素C、維生素E,買一個小型餌料機就可以自制餌料,非常便宜。
半滑舌鰨是一種高檔的經濟海產品。近年來,半滑舌鰨的海洋捕澇量極為有限,每年只能向市場提供約100噸左右,在國內外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經過人工養殖,僅一尾半滑舌鰨魚苗就可以賣到30多元。(聯系電話:0535-2743518,13853585260)
(查詢以上內容可撥打本刊電話:0791-6615241或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欄目電話:010-6214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