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達剛滿20歲時,便開始學習食用菌人工栽培技術。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他便查閱《農村百事通》等科技書刊尋找答案,很快便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術。1987年他的黑木耳冬季出耳大棚被科技情報研究所前來考查的專家認定為衡水地區第一家,并將出耳照片刊登在《衡水日報》上。1988年他有三篇食用菌科技論文在《河北科技報》、《農村實用科技》等報刊上發表。同年在縣科協的支持下成立真菌學研究會食用菌協會。1989年編寫《黑木耳袋栽與雜菌防治》一書作為教材培訓學員數百人,使很多人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1990年以后,他在大量訂閱《農村百事通》等刊物的同時,經過細致的理論研究和多次試驗,先后研發了快速制種、自動升溫滅菌爐、全開放接種等20項新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棉柴桶式太陽棚栽培食用菌技術。
王洪達整天除了研究技術就是看書,他對技術員和學員很關心,講課時仔細認真,關鍵地方手把手指導。王洪達按照《農村百事通》上介紹的經技術改造而成的小入射角節能型食用菌專用太陽棚,早秋晚春能降低溫度,嚴寒季節不用加溫可出菇。溫暖的大棚內擺著一個個四周長滿一朵朵各種各樣蘑菇的大油桶,據說用這種方法種菇比用棉籽殼塑料袋種菇,每5000公斤料可降低成本3000~5000元,并且省去了裝袋倒袋、扎孔通風、壘墻覆土、泡袋浸水、打水補水等生產用工,最快30天就可出菇,經后期補水補肥,50公斤棉柴最多可產鮮菇160公斤。(河北張立穩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