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期的《少年文摘》上有一篇于法國留學的學生寫的文章——《在法國自我檢錯》。作者寫了他自己的經歷:在法國留學時,他每天晚上都要乘地鐵回家,那兒的地鐵站進站時要打票。一天,他本來打了票,可到終點站檢票時,查票員卻發現打票機沒在他的車票上留下任何印記。查票員要罰款,他大喊冤枉。經查,是打票機壞了,但查票員說,雖然打票機壞了,但他也有錯,也是要付罰款的。
還有一次是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吃飯時用面包逗狗,狗玩的時候把盤子打碎了,父母指責那孩子,那孩子說他沒錯,是小狗的錯。父母叫他自己去好好想想。一會兒,那孩子便承認了自己的錯,并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在法國很少聽到諸如學生因考試遲到而抱怨天氣或堵車的辯解,也從未見過法國人在公共場合吵架。
法國人認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強調客觀已于事無補,而這時應該捫心自問,看自己有沒有錯,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看完此文,我深為法國人的自我檢錯叫好。自我檢錯是一種潤滑劑,它減少了人際交往中的摩擦,避免了以后犯同樣的錯誤,減少了失誤。自我檢錯,反映了法國人的國民素質。
從法國人的自我檢錯,我想起了三國時的諸葛亮,他真算得上是自我檢錯的典范。他因幾度攻打不下祁山而自責,便向皇上上奏折,罰自己官降三級,直到立了功,再恢復丞相的官職。
古人尚有如此風范,由此我聯想到了自己。每當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很少檢查自己是否存在問題。一次,我去外公家,因尋找一只滾落在沙發底下的球,把放置在沙發另一端的一個大花瓶給推倒打碎了。媽媽嚴厲地指責我時,我卻說:“我不知道,不關我的事?!眿寢屧偃屛页姓J錯誤,我卻一直認為自己“不知者無罪”。
古人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倍米晕覚z錯,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對法國人的自我檢錯,我會終身牢記的。
(指導老師:羅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