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刻畫人物時,總會用大量筆墨描寫人物的語言。其實,文章中有的人物即使不“說話”,照樣活靈活現。
《曼谷的小象》一文中的主人公阿玲,在作者筆下不僅有漂亮、柔美的外表,而且有主動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美好心靈。但是,在課文里,她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只是在用動作、神態(tài)等肢體語言來表達她的內心世界,可她的形象卻異常鮮活,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用神態(tài)“說話”
課文寫道:“司機下車察看,嘆了口氣對我們說:‘我到前邊找?guī)讉€人來幫忙。’”一會兒來了位漂亮的泰國婦女,“走到車前,她沖我們微微一笑,露出整齊的牙齒”。她指揮小象很快把我們的車從泥坑里拉了出來。“司機緊緊握住阿玲的手,一再表示感謝。阿玲抽回了手,笑瞇瞇地搖了搖頭……”看見我們的車沾滿污泥,阿玲又指揮小象去找水,然后沖著車身噴水,把污泥沖得干干凈凈,使得車身煥然一新。當我們再次向阿玲致謝時,她仍然擺擺手,“笑瞇瞇地用紅潤的臉蛋緊貼著小象的大耳朵,緩緩地走進已變得紫微微的晨霧里”,只給我們留下高大的背影。如此美麗、聰明的阿玲,面對中國客人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只是一笑、再笑、三笑。但是,我們卻從她的微笑中解讀出了她幫助人不求回報的優(yōu)秀品質。
用動作“說話”
“阿玲繞著汽車走了一圈。她沉思了片刻,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臉貼貼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進泥坑的輪子。”阿玲“又走近小象,輕輕摸著它那長鼻子,指了指車身上的污泥。”在拉車、洗車的過程中,阿玲只是“走了一圈”“沉思”,再用“拍拍 、貼貼、指了指、輕輕摸著、指了指”等一系列動作,就指揮小象把事情處理得利索、漂亮。難道小象拉車、洗車的本領是天生的嗎?不是。是阿玲訓練有素、指揮有方的結果。作者準確使用動詞,用動作代替人物的語言,使得阿玲的能干、小象的聰明乖巧和善解人意等特點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用環(huán)境“說話”
用環(huán)境“說話”是指環(huán)境描寫服務于文章中心。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描寫,人物特點更容易彰顯出來。例如《曼谷的小象》一文就是環(huán)境描寫彰顯人物特點的最好例證。故事發(fā)生在曼谷近郊的公路上,周圍是綠油油的禾田和點綴著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不遠處是湛藍的大海;正在晨霧迷漫之時,穿著繡花上衣和白地紅花裙子的年輕的泰國婦女阿玲和一頭小象出現在我們面前。阿玲指揮小象幫助“我們”義務拉車、洗車……此時此地“美妙”和“溫馨”和諧交融,真是錦上添花、美妙無比。
課文中,作者三次描寫晨霧,但色彩各不相同。第一次晨霧是“橘紅色的”。由于時間早,霧很大,太陽剛剛升起還沒有光。這時,阿玲領著小象帶著幾分神秘來到“我們”跟前;第二次晨霧是“金色的”。小象剛剛拉出汽車,這時太陽剛剛發(fā)光。只是片刻,而小象已經完成拉車的任務。第三次晨霧是“紫微微的”。在小象噴水洗車后,太陽光越來越強,霧漸漸散了,陽光穿透了晨霧,襯托出阿玲在作者心中高大的形象。作者筆下晨霧顏色的細微變化,不僅襯托出了小象的靈巧、可愛,更突出了阿玲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這一細節(jié)描寫獨具匠心。課文用美的景物來襯托人物美的外表和美的心靈,使得文中人物一句話也沒說就形象鮮明、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