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點火、不冒煙,看著電視做草編;不出門、不出院,輕輕松松把錢賺?!边@是山東省寧陽縣鄉飲鄉農民編草鞋“編”出來的順口溜。從今年6月份開始,這個鄉的150戶農民坐在自己的家里編草鞋,產品出口到韓國,一般情況下,一個勞動力一天可編10多雙,每雙純賺1.2元錢,一天下來掙10多元。鄉里與韓國方面簽訂了年加工工藝草鞋240萬雙的協議,僅此一項,即可為這個鄉的農民增加收入280多萬元。
寧陽縣是農業大縣,根據當地農民技術、場地、資金的情況以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的現實,發展一些短、平、快的“傻瓜項目”是明智的選擇。在寧陽縣,像鄉飲鄉草鞋、鶴山粉皮、東疏苗木、伏山奶牛等涉及到種、養、加等各個領域的“傻瓜項目”,已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傻瓜項目”使這個縣東莊鄉的家庭婦女在農閑時節不再哄著孩子納鞋底,而是用一雙巧手繡出了小康圖。這個鄉有繡花的傳統,十多年前,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到文登、青島等地學習繡花,學會后就回家辦起了家庭繡花廠,一年四季、男女老少都可以干,一年下來人均收入4000元。解莊村婦女趙秀峰,自1984年以來,一直從事繡品加工。1999年,她辦起了自己的繡花廠,吸收附近村的婦女進行來料加工,帶動了附近十幾個村繡品加工業的發展。去年一年,她帶領鄉親們增收40多萬元,個人收入4萬元。目前,全鄉從事繡花業的有6000人,年加工收入達2000多萬元。
“夏天找涼爽的地方,冬天找暖和的地方,有空就剪,說話的工夫,錢就‘到手’了!”一位剪鞋幫的村民樂呵呵地說著“傻瓜項目”的好處。(山東紀維建李明)
編后語:“技術一學就會,場地不限大小,投入可多可少”的“傻瓜項目”,正是根據農村勞動力變化了的形勢,根據農民的技術水平、農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民資金狀況而出現的新的致富項目,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