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發言
楊毅敏老師是中學里的心理輔導員,她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傾聽少男少女們訴說心事,然后和他們一起討論怎么去面對那些困境。同學們事后常常會說:哎,楊老師,怎么我早先就沒想到,還可以這樣來想問題的呢!楊老師于是就想到要與更多的少年朋友來分享那些感受,并且邀請大家來續寫屬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心理咨詢師徐青是“成長圓桌”的老前輩了(雖然他一點也不老),兩年前他就開始在這個專欄里為同學們“解讀成長密碼”。他認為,每個人編寫的故事都會透露出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他對生活的理解、他的處境和情趣、他的遺憾和追求……所以他就比較喜歡分析,解訊分析每一折故事潛在的含義,說得有沒有道理當然得由各人自己去體會了。
阿林是“桌長”哦,負責給來參加“成長圓桌”聚會的各位傳遞信息,偶爾也會發表一些“個人見解”,畢竟,阿林和各位是更老的老朋友啦!
正讀初二的雯,近來總是感到身體不舒服,上體育課時,雯暈倒在運動場上。校醫說最好能去住院做個全面檢查,雯于是住進了市中心醫院。雯躺在病床上翻看校報,得知學校正在為高三男生磊舉行募捐,因為他得了白血病,家里為了給他治病已負債累累,現在他也住在這家醫院。
也許是出于同情,也許是在陌生環境中很想有個同學聊聊,雯偷偷溜出病房,去看望磊。他們談得很開心,雯為絕望中的磊帶來笑聲和希望。此后,雯每天準時來到磊的病床邊,今天送去幸運星,明天送去千紙鶴,后天送去音樂光盤。漸漸地,磊的臉上出現了笑容,他每天都等著雯的出現……
“我要出院了,以后不能天天來看你了。”聽到這個消息,磊的情緒馬上低落下來,淚水涌上眼眶,他把頭埋進被子里。雯看到這情景,便說:“我答應,一定每天來看你。”聽到這句話,磊緊緊抓住雯的手說:“謝謝你!”
雯遵守自己的諾言,每天放學后趕到醫院看望磊。一次偶然的機會,雯聽到了磊父母的爭吵,是為了醫療費,為了在治療方案上簽字的事。磊的母親懇求磊的繼父再盡一次力,因為磊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了解到磊不僅受病魔折磨,還缺少家庭溫暖,雯心情非常沉重。“他生命隨時都可能消失,我一定要讓他多一點快樂。”雯于是花更多的時間陪在磊身邊。
……
磊會怎么做?雯會怎么做?故事情節會怎樣發展呢?
故事續寫A
有一天,醫生興沖沖地走進來,向雯和磊宣布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在大洋彼岸,一位華裔青年的骨髓與磊相匹配,現在,這個青年正在飛往上海的班機上……那個下午,磊與雯共同分享了一段充滿希望的時光。
從此,那個曾經陰沉的病房,變得格外明亮 。
幾天后,雯因父母的工作關系,要與家人一同離開中國去荷蘭生活5年。他們約定,用E-mail作為青鳥,連接起一座心靈之橋。
(初二 袁欣怡)
解讀: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果,由于有了一個好的鋪墊,分別對于雯和磊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心理咨詢師徐青)
故事續寫B
雯偶然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文章,說有很多病人收到了社會的捐款。她覺得這是個好辦法。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磊時,磊卻堅決反對向社會募集,他表示連學校募捐的錢他也想退掉。
雯真的很想幫助磊,怎么辦呢?雯與父母商量,請父母同意:讓磊成為她的哥哥,一家人每周一起去醫院陪磊一天,讓他感受親情的溫暖,父母同意了雯的要求。
一個月后,磊還是離開了這個帶給他溫暖的家。在他的日記里,雯看到這樣一句話:“我永遠愛你們!”
(初二 朱天青)
解讀:磊堅決反對募集捐款的舉動,表現出一個青年人創造理想化自我的執著追求,從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磊的內心世界:懷疑、困惑、感情沖突,深懷尊嚴地獨立地成長和生活。但從故事的發展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真心誠意的幫助,仍然可以深達磊的內心世界。當然,雯能與父母商量,并能得到父母同意,讓我們感到雯的家庭的完整與和睦。
(心理咨詢師徐青)
故事續寫C
陽光溫暖的午后,磊躺在病床上,靜靜地合著雙眼,等待著……他的臉顯得更加蒼白、憔悴了。幾天前雯出院時與他告別的情景,在腦子里反復閃現。
窗外的暮色漸漸朦朧,門敲響了,他睜開眼,直起身,進來的只是一名護士。
她在哪兒呢?他不知道,她的父母做出了一個決定:為了不讓自己女兒的前途被毀,他們把雯“扣押”在家中,不讓她再與磊見面。
她怎么還不出現呢?她答應過要來的啊!她知道他在等她,每時每刻。她怎么了?磊一遍遍地問自己,但沒有找到答案。
雯多次請求父母讓她去醫院看望磊,陪伴磊走完最后的路,都遭到了嚴厲的拒絕。
磊在等待中走完了人生之路……
終于有一天,雯沖進病房,她沒有看到磊,她永遠也看不到了。眼淚頓時涌了出來,后悔、絕望、悲哀,似乎都不能表達她的心情……
(高一 楊倩歡)
解讀:不難理解雯的父母為女兒前途而擔憂的心情,但總覺得,父母做了一件讓女兒永遠有遺憾的事。
故事中的無言結局,讓我想到了與青春期相關的兩個話題。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我們必須從家庭依賴和童年期中“孵化”出來,去成為一個獨立的更有責任心的成年人。
首先我想說:青春期的獨立依賴于一些條件,比如與家庭和父母分離過程的成功,也包括有幸得到這樣的父母:他們雖然也想繼續關心影響女兒,但他們從一開始就積極鼓勵孩子去探索獨立的途徑,去學習并發展推理和情感表達的能力,并堅信自己有能力塑造一個新的自我。
第二我想說:成長中的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越來越大的責任。
也許,故事關鍵的不是雯和磊的關系,而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心理咨詢師徐青)
故事續寫D
雯每天傍晚都會守在磊的病床邊,和他講學校發生的事情。雖然磊的父母依然爭吵,病痛仍舊折磨著磊,磊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卻始終保持著微笑。是雯,是她所帶來的真摯關懷,讓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享受著溫暖和歡樂。
父母反對、老師不支持、同學投來猜疑的目光,但她始終堅持著,一個生命終究會在孤寂中凋零,但雯的關懷在磊的生命中燃起了夕陽的絢麗。
(高一 )
故事續寫E
雯一邊上課,一邊到醫院陪伴磊,由于過度勞累,她又病倒了。經醫院檢查確診,雯患的也是白血病,她也住進了這家醫院。雯沒有把結果告訴磊,但是,隨著病情的加重,她最后不能再去看望和陪伴磊了。兩人雖在同一醫院,卻像隔了千山萬水。磊沒有了雯的陪伴,情緒低落,漸漸地支撐不下去了。
醫生護士眼看著兩個孩子從互相鼓勵到雙雙病倒,受著病魔的折磨,心里非常難過。 也許科學還不夠發達,人類還有不能攻克的難關,雯和磊最后都離開了他們熱愛的世界。
(高一 顧吉昕)
解讀:盡管大多數青少年的死亡是由突發事故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像故事的主人翁那樣因患絕癥而真切體驗到了死亡的過程。他們在經歷了最初由于意識到死亡臨近的一個震驚階段之后,開始逐步接受自己和世界的分離。他們會很快發現,許多在他健康時候的同伴這時候會離他遠去,他們必須在內心成長以便更多地依靠自己,繼續走下去。這時候,愛與恨、敵意和抑郁、內疚和羞愧混雜的感情構成了他們此時矛盾行為的基礎。會有一段時間他們會過分地強調自信和自尊,拒絕父母和其他人的幫助。而事實上,此時的他們,猶如一個受傷的孩子,非常地向往照料和愛撫,但似乎那樣做了又像是屈從于病痛而放棄了獨立和珍貴的自我理想。在故事中雯和磊的身上,我們體會到一種更為成熟的品質,他們放棄了虛張的勇氣,而重視交換人類仁愛的價值,對他們而言,死亡決不是在玩社會游戲,這是他們最后成長的時刻。這一點值得所有人學習。
楊老師的故事結局
終于有一天,雯跨入病房看見醫生、磊的父母圍在病床前,磊臉色煞白,兩眼微微睜開,像在等待著什么。當雯輕輕握著他的手時,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抱著我,讓我吻你!”雯不知如何是好,面對死神,雯接受了磊的吻,“謝謝你的愛,我的妹妹,”眼淚留在磊的面頰上,他平靜地走了……
雯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她閉上眼睛就會看到磊煞白的臉和請求的目光……
雯發現自己整天開心不起來,是不是患了憂郁癥?她終于撥打了“學生青春熱線”進行了心理咨詢。
在交談中,打開了封閉的心靈……
在傾訴中,發泄了壓抑的情緒……
在討論中,理清了改變心情的思路……
一份純真的情感,成了一段永久的記憶。
阿林的閱讀感悟
好像,世界上的事情存在著許多的可能,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可能這樣走也可能那樣走。每一種選擇都有它自身的緣由,也帶著它可能的問題。只要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去承擔,,我們就能夠從中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