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我們是循規蹈矩、保守拘謹的民族?
唐朝有位叫李涉的詩人路過九江,突然遇到一伙強盜,欲攔船搶劫。當強盜得知乘船的人是詩人李涉時,便高聲喝道:“既然是李博士,我等別無所求,給我們題一首詩,就放他過去!”躲在船艙內,嚇得魂不附體的李涉連忙提筆寫詩:“暮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這些“綠林豪客”拿到詩稿,如約放李涉的船重新上路,果然有些“君子”風度。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離奇,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搶劫案!唐朝是個詩的王國,出現李白、岑參一類的浪漫文人不足為奇,連野蠻的強盜也如此喜文愛詩,尊重詩人,你看,唐代的社會風氣是不是已經浪漫到最底層了?
其實浪漫是一種情調,它包含著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富于想象的詩情畫意,風度翩翩的瀟灑氣質,還帶著些許幽默和頑皮。十八世紀法國作家雨果寫了一部話劇劇本,名叫《歐那尼》,演出并不成功,但卻是對當時流行的古典主義戲劇的一種反叛,被人稱為浪漫主義。很快,浪漫主義戲劇和文學便風靡世界。浪漫一詞傳到中國被譯為“羅曼蒂克”,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羅曼蒂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時尚,可見“浪漫”并不是一個貶義詞。
封建禮教雖然對古代中國人的浪漫有所壓制,但它不可消滅潛藏在國人內心的浪漫情懷。而中國傳統節日就充滿浪漫的詩意,春節是對萬物復蘇的企盼,中秋節則是對飛天的嫦娥、執斧的壯漢和憨態可掬的白兔,在月球上生活狀態的神話幻想。為紀念投江殉道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中國人創造了一個浪漫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延續幾千年,如今十幾億中國人仍以“粽子”為祭品,共同表達對一位詩人的懷念之情。如此規模的節日,別說浪漫主義戲劇文學創始人雨果,就是莎士比亞、但丁,甚至包括創造歐洲史詩的著名行吟詩人荷馬,也沒有這樣高規格的待遇。
據說古羅馬的一位妓女,因犯罪被帶上法庭。在法官就要宣布她死刑的時刻,她突然當眾脫光了自己的衣服,袒露出曲線優美、豐滿光潔的裸體。法官、陪審團和元老院的元老們被她美麗的胴體震驚了,他們當庭宣布無罪釋放。這也許是個傳說,至少從法律程序上也不會如此簡單。但是西方人常以此事,作為炫耀他們天性浪漫的范例。
其實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就有類似的事件,而且有確鑿的史料可查。司馬遷在《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陽武縣人張蒼,作為賓客隨漢高祖劉邦攻打天下,犯了死罪應當處斬。張蒼“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身軀高大肥壯,皮膚白得像瓠瓜一樣,眾人驚異他是個美男子,“乃言沛公,赦勿斬”。劉邦不僅頒令刀下留人,而且還帶著他南征北戰一直打到秦都咸陽。由于張蒼熟悉天下圖書典籍,善于運用書算、音律、歷法,高祖六年,被封為北平侯。到孝文皇帝繼位的第四年,張蒼就擔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而且被司馬遷稱為大有作為的漢朝“名相”。
浪漫既然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生活情調,它就絕不會是某一個民族的專利。
選自《今晚報》200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