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二十年代初,在湖南芷江侗鄉(xiāng)這個古老的小鎮(zhèn)有一位傳奇的女性,她敢違父命,畢業(yè)于桃園師范,因受新思潮的影響,沖破封建樊籬,抱著繼續(xù)求學的愿望來到了大上海,經(jīng)常聽陳獨秀、陳望道、沈雁冰等知名人物的講課,思想不斷進步,一心向往著革命,經(jīng)劉少奇同志介紹,于192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與李大釗同志一起過黨組織生活,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做黨的地下工作,后來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張?zhí)捉Y(jié)成夫妻。張?zhí)谞奚?,她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堅定革命的信念,長期做黨的地下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出色完成黨組織的各項任務(wù)。她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高度評價和多次接見。新中國成立后,黨組織安排她在共和國擔任黨和政府的重要職務(wù),她卻婉言謝絕,甘當一名普通的“園丁”。這位傳奇的女性就是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英勇奮斗一生的杰出共產(chǎn)黨員———王一知。
王一知,原名楊代誠,1901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芷江縣城一個典型書香門第的封建家庭。她父親楊鳳笙少時曾與熊希齡是沅水校經(jīng)堂的同窗好友。后來留學日本,回國后,熊希齡任民國國務(wù)院總理時,楊鳳笙被邀擔任國務(wù)院主事。辭官后回家鄉(xiāng)芷江縣城仍以教書為生。他雖受過東洋高等文化教育,但他仍是滿腦子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思想。王一知的母親譚氏20歲就嫁到楊家,因一次在清掃正堂時不小心打碎一只擺在神龕上的祖?zhèn)髅鞔毚桑桥似拍?,破口大罵譚氏是“掃把星”。丈夫楊鳳笙從外歸來,不問青紅皂白對譚氏一頓毒打,并跪在其母親面前說:“只要母親消氣,要怎樣責罰譚氏都行。”狠心的楊母長坐而不理睬,直到楊說“從今以后不再進譚氏房”,婆母才“哼”了一聲,才算消了氣。此后,楊鳳笙果然10余年不進譚氏的房。楊的母親去世后,經(jīng)許多人說合才肯與其妻同居,譚氏36歲才生下王一知。楊鳳笙所指望的是妻子能生兒傳宗接代,繼承楊家香火,偏偏生的又是女孩。他借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于是,他討了妾,生了兒子,愛子及母,對譚氏由冷淡轉(zhuǎn)為厭棄,對王一知也就失去了憐愛之心。譚氏因封建禮教的折磨,40歲白了頭,50歲含恨離開了人世,那時王一知才14歲。王一知目睹家庭這一切,她懷著滿腔悲憤,毅然違背父命,離家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以磶煼?。因為師范學校公費,王一知在這里學習了5年,但其父親沒給過她一文錢以示決裂。在這5年中,王一知過著十分艱難的日子。鞋襪破了,穿同學們送的,墨水少了摻著水用,她通過勤奮刻苦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了畢業(yè)文憑。
就在王一知畢業(yè)的那一年夏天,學校給她發(fā)了10元保證金,她用這保證金作路費回到芷江,把母親寄放在舅舅家的首飾、衣物收集起來,想變賣用于去北京報考女師大的路費。誰知被她父親發(fā)現(xiàn)了,父親對她說:“你在芷江當個小學教師,我替你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結(jié)了婚,不愁吃,不愁穿,安分守己過日子,有多好?!蓖跻恢恢每煞瘢钌钪廊艋卮饌€“不”,那她父親就會大發(fā)雷霆,就會加緊監(jiān)視她,她升學的打算就會落空。當時,王一知箱子里收藏著幾本由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主編的《新潮》,被其父親開箱見到了,拿了一本去查閱。王一知急忙把其余的書藏到對門張家,連人也干脆躲藏起來不露面。張家的太太無子、無女,很同情王一知的母親,又非常喜歡王一知,見王一知躲在她家,衣物全無,就慷慨地為王一知置好全套衣被。這時,王一知聽說有同學去桃源上學,并且已租了船,還請了一班兵保護(當時土匪猖獗)。王一知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且又有安全保障,于是把行李送到船上,然后再到桃源去取。她不敢坐船(怕其父知道不讓走),就雇了一頂轎子起早趕路,結(jié)果她到了桃源,那船只被搶,土匪還把女同學擄了去,要家長備錢去贖。王一知的行李全部丟失,萬幸的是當初她沒坐那條船,她去北京報考女師大的希望成了泡影。這時她的同班同學在溆浦小學當校長,她就在那里當了小學教員。她教了半年書后,同窗好友王劍虹從常德來告訴她上海有個平民女校,招收中學、小學畢業(yè)無錢升學的女生,可半工半讀。特別是講學的老師都是知名人士,政治理論水平很高,都是要革私有財產(chǎn)的命的革命家。王劍虹帶來的這個消息對王一知來說真是喜從天降。她決定立刻動身到常德同王劍虹一起去上海。
1922年2月,王一知與王劍虹一起來到上海,湖南二女師學生同時去的有6人,其中一人是丁玲。她們6人都編在高級班,她們6個人在漁陽里租了一間廂房作宿舍。當時平民女校是中國共產(chǎn)黨以“提倡平民教育”為名,開設(shè)的黨團活動機關(guān),由李達同志出面主持辦學。陳獨秀、陳望道、沈雁冰給她們講課。1922年,劉少奇同志從蘇聯(lián)回國也常來該學校,總是被同學們團團圍住,七嘴八舌向他提問,劉少奇和藹可親的仔細把同學們的提問記錄下來系統(tǒng)回答。同年下半年,王一知經(jīng)劉少奇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隨后黨中央、團中央一起遷到北京,組織上安排王一知寄居在李大釗家中約一個月,與李大釗同志一起過黨的組織生活。參會的還有何孟雄、繆伯英、高君宇等同志。李大釗每次的講話都讓王一知等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擴開眼界。李大釗指示她們:婦女運動很重要,婦女不光要爭女權(quán),還要爭人權(quán)和爭工作權(quán)利。要多認識一些同學,引導(dǎo)她們關(guān)心政治斗爭,要把婦女運動和工人運動結(jié)合在一起。王一知把李大釗的指示牢牢記在心里,認真努力地把黨的工作做好。
1925年黨派張?zhí)兹V州任廣州國民政府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的助手,王一知也同去了廣州,與張?zhí)淄旧钤谝黄稹執(zhí)坠膭钏f:“筆桿和舌頭是我們革命和政治斗爭的武器,應(yīng)該不斷地運用,不寫不講是不對的!在這個時候群眾是多么需要我們寫和講啊!”于是王一知大著膽子到群眾大會上去講話。隨后王一知還主編了一份面向婦女群眾的《光明》周刊。在第一、二期上鄧穎超、蔡暢等同志都發(fā)表了文章。王一知也寫了許多文章宣傳革命道理,鼓舞廣大婦女群眾參加革命的斗志。1927年春,組織上調(diào)張?zhí)鬃鳇h的工作,鮑羅廷顧問那里的工作另派同志擔任。當年,上海發(fā)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接著長沙發(fā)生了“馬日事變”,7月15日汪精衛(wèi)也公開反共,叛變了革命,在武漢開始大屠殺,大革命就這樣失敗了。此時,張?zhí)锥谕跻恢O(shè)法回到上海去生孩子。王一知到上海先寄居在一個朋友家里,10月才租到房子,在搬家的第二天就生產(chǎn)了。過了幾天張?zhí)缀鋈换貋砹?,王一知高興得流出熱淚。張?zhí)走@次回到上海只停留了20來天,他每天都體貼入微的看護著王一知。11月20日正是王一知生產(chǎn)滿月的第一天,張?zhí)讌s早上4點多鐘就提著一口箱子出門了,王一知幾次要起床相送,都被張?zhí)讛r住了。王一知做夢也沒想到,張?zhí)走@次匆匆離開其母子倆竟成了永別。張?zhí)自趶V州起義時擔任廣州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陸軍委員。起義的第二天,張?zhí)自诔塑囑s往大北門指揮戰(zhàn)斗途中遭敵人伏擊,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9歲。
張?zhí)谞奚螅跻恢裆鲜艿綐O大的打擊,黨中央對她予以親切關(guān)懷和照顧,瞿秋白、周恩來、劉少奇等領(lǐng)導(dǎo)同志常常來看望她,幫助安排生活。于是她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念,她一直在白區(qū)工作,先在上海后又轉(zhuǎn)移到重慶做黨的地下工作。1945年8月底,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到達重慶,與國民黨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談判,最后達成“雙十協(xié)定”。在這段日子里王一知等一批人的心情感到無比激動!她們?nèi)找瓜肽畹狞h中央已近在咫尺。她們多么想見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啊!然而激動人心的日子終于來到了,有一天晚上,一輛汽車把龔飲冰、王一知和其女兒伊紅接到紅巖。毛澤東、周恩來分別親切地接見了王一知等人。毛澤東親切接見王一知時,王一知向毛澤東懇求,希望到延安去鍛煉和改造,毛澤東以既關(guān)心又愛護的口吻指示她安心在白區(qū)工作。周恩來在接見王一知時,表揚了王一知在上海電臺工作表現(xiàn)非常突出,希望她繼續(xù)做黨的地下工作。于是,王一知只好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安心繼續(xù)留在白區(qū),盡心盡責做好黨的地下工作。
1948年4月,王一知按黨的指示去了香港。1949年2月,她聽從黨的召喚來到了黨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再次受到了黨中央領(lǐng)導(dǎo)人的親切接見。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都曾對王一知說:“解放后,她可以在共和國中任意挑選一個適合于自己職位的工作?!北本┖推浇夥藕?,王一知跟隨黨中央一起進入北京城。不久,她又只身來到上海找原地下黨的領(lǐng)導(dǎo)人劉曉,請求從事教育工作。上海解放時,她奉命接管上海最大的吳淞中學,擔任校長。1950年10月,中央組織部將王一知安排在教育部擔任重要職務(wù),然而,王一知卻主動要求到基層從事教育工作,甘當一名普通的“園丁”。于是組織上安排她擔任中組部直屬的高級干部子弟學?!A北中學校長。1952年華北中學與北師大附中二部合并,王一知擔任北師大附中副校長,負責二部工作,1953年改北師大附中二部為北師大附中,仍為高級干部子弟學校。王一知繼續(xù)擔任校長。當年5月,周恩來總理來到這所學校視察時指出,干部子弟特別是高干子弟,不應(yīng)做清朝的“八旗子弟”,應(yīng)與工人子弟打成一片,于是,從1955年起又將北師大二附中改為普通中學,劃歸北京市教育局領(lǐng)導(dǎo)。當時,有一些校領(lǐng)導(dǎo)和老師想不通,王一知為激勵大家永不自滿,奮發(fā)有為地前進,她深思熟慮地向北京市教育局提出,要求把學校命名為“一○一中學”。她滿懷深情地說:“如果說過去有成績,那就用‘一○○’來代表?!弧切碌钠瘘c,讓我們從一開始!”這就是她要求將學校命名為“一○一”的原因。從此這所學校既招收高干子弟,也招收工人子弟。當時,郭沫若熱情地為該校寫了校歌歌詞,歌詞的最后一段這樣寫道:“一○一,一○一,這是永不自滿的象征,由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團結(jié)起來,前進!”。
王一知擔任這個學校的校長時,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從高從嚴要求自己,從不搞特殊化,當初組織上為了照顧老同志,城里安排了條件很好的住房,她卻堅持在學校與師生同吃同住。王一知在任北師大附中副校長前,國家給她定的是行政八級,享受部長待遇,而當時北師大附中校長是一位民主人士,工資為十二級。王一知便多次申請把自己的工資級別下降為十二級,從那時起,一直到離休,30年來,她都只拿這個級別的工資。王一知從教幾十年一直苦心探索教育、教學、教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為祖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棟梁之材,李鐵映、伍紹祖、施光南……都是她當年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