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博弈論與經濟行為》,馮諾意曼、奧斯卡摩根斯坦著,王文玉、王宇譯,三聯書店2004年12月第一版
1963年,科學出版社已經有過王建華與顧煒琳合作翻譯的杰出版本,書名是《競賽論與經濟行為》。眼下的這個新譯本,所據仍為英文1944年的版本。
其中最值得讀的,仍是作者們為答復當時學界對博弈論的經濟學研究思路的批評而撰寫的“第1章”的前半部分。其中說到:“‘聯盟’的作用和規模在這整個題目中始終是決定性的,因此,上述困難仍舊是一個重要問題。任何有關從小個數參與者到大個數參與者的‘極限轉變’的理論如果要令人信服,都必須解釋這樣一個問題:在什么環境中,這類大的聯盟不會形成。……我們認為,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對于任何自由競爭理論來說,都是一種真正的挑戰。”
1994年,納什宣布,他打算繼續研究N人合作博弈問題,即求解本書作者提出的上述難題。10年過去了,我們仍然沒有看到關于合作博弈的令人信服的解答。
《偉大的博弈》,約翰戈登著,祁斌譯,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這本書講述的是華爾街的歷史——這條其貌不揚的小街,如何成為一個強大金融帝國的象征?
作者的回答深具魄力。他聯系歷史背景,從17世紀荷蘭殖民者帶來的“郁金香泡沫”和商業精神、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在這一氣勢宏大的背景下,作者講述了紐約金融帝國種種耐人尋味的細節,也揭示了華爾街的發展和美國經濟騰飛之間的密切關系。
在每一個歷史時段,作者都能找到一位或者幾位中心人物,圍繞人物展開情節,講述一些關鍵性的時刻,這使本書非常生動、可讀性很強。
知識與情趣
《封建社會》,馬克布洛赫著,張緒山譯,郭守田、徐家玲校,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第一版這是一本關于歐洲中世紀的經典著作。
作為法國年鑒學派的奠基人,馬克布洛赫主張一種“整體”史學觀念,提倡跨學科的研究與歷史資料運用范圍的突破。
在本書中,作者指出,只有借助對整體的人類環境的認識,最終才能理解統治這個社會的制度框架。
比如在第一卷,布洛赫依次從地理環境、物質生活狀況、心態、社會關系狀態等方面,說明整個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
所謂“封建社會”,布洛赫在本書結尾處給了一個定義,包括依附農民;附有役務的佃領地(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廣泛使用,等等。
人們有理由提出疑問,這樣的社會形態是否存在于東方?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分析中國歷史時機械地套用“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是否存在問題?
在導論中,布洛赫引用了一句話:“一本歷史著作應該使它的讀者產生渴望——求知的渴望,尤其是研究的渴望。如果本書能達到這一點,我將滿足之至。”
威爾杜蘭特《歷史中的英雄》,王琴譯,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勵志”類的書籍,在諸如“巴尼斯-諾貝爾”或“博得思”這樣的主流型連鎖書店里成為暢銷作品。杜蘭特是普利策獎得主,也是一位通俗作品大師,他撰寫的《文明的故事》,全套十一卷,從第一卷1935年出版開始,總共歷時50多年。1977年1月10日,作為對巨大成功的確認,他從福特總統手中接受了一枚“自由勛章”。眼下這部作品,是杜蘭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試圖為長卷“文明的故事”勾勒一個“簡寫本”。1981年,杜蘭特和他的情深似海的妻子一起辭世,留下這部手稿。在《智慧》雜志編輯里特爾的努力下,2001年,手稿出版了,它的英文標題,直譯應當是“歷史的英雄”——除了“活在歷史中”的意思之外,還有“塑造歷史”之意。
《論文學藝術》,歌德著,范大燦、安書祉、黃燎宇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魏瑪精神,那是由歌德和習勒確立的精神傳統,今天,被塑造在魏瑪戲院門口歌德與席勒的并立雕像里。古典與浪漫,由黑格爾傳承,也由20世紀魏瑪共和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承載著,涌現出諸如海德格爾和哈貝馬斯這樣的當代思想家。在他們的作品里,隱約還有歌德的身影。收錄在這本文集里的,是歌德的62篇書信、演講、對話、和隨筆,配了插圖——銅版畫、油畫、雕塑和建筑照片,讀來十分輕松愜意,夾帶著與經典作品相遇時常常迸發出來的思想火花。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