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戰爭結束了
[匈]羅伯特·卡帕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3月
彭倫
1942 年夏,饑腸轆轆的窮光蛋羅伯特·卡帕,突然收到《科利爾》雜志的一張預支支票,派他去英國拍攝歐洲戰事。在那里,他邂逅一頭粉紅色頭發的英國姑娘伊萊恩,他叫她“粉紅頭”( Pinky ),此后,卡帕跟隨盟軍大軍在北非、意大利、法國、德國一路奔波,他與“粉紅頭”的愛情也隨著戰事的推移而跌宕起伏。 1945 年夏,歐洲戰事結束了,他的這場愛情也以苦澀分手告終。愛人走了,拍電影的愿望也沒有實現,但卡帕留下了一部可貴的回憶錄。絕大多數戰地攝影記者,都喜歡把自己隱藏在攝影作品外,他們更在意作品,而非他們自身。偏偏卡帕是個異數。他愿意通過文字,暴露自己在險境中的真實想法:膽怯,懦弱,逃避,尋找借口,以及對戰爭的憎惡。這樣的真實,反而成為他偉大傳奇人生的一部分。
卡帕最愛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這話說來容易,背后卻是拿生命當賭注的勇氣。卡帕為此真的付出了生命代價: 1954 年,年僅 41 歲的卡 帕 一腳踩在印度支那戰場的地雷上身亡。而在《失焦》中,他以一個比喻絕妙地交待了諾曼底登陸前夕,他的賭徒心理:“……如果此時我的兒子打斷我,問,‘戰地記者和其他穿軍裝的人有什么不同?’我會說戰地記者能得到更多美酒、更多姑娘、更好報酬,比士兵更多的自由,但在游戲的這個階段,能夠自由選擇進攻地點,并被允許做一個懦夫而不被處決,這是對戰地記者的折磨。戰地記者的賭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中,他可以把它押在這匹馬或那匹馬上,也可以在最后一刻把賭注放回口袋里。”賭徒卡帕選擇把賭注押在危險最大賠率也最大的那匹馬上——跟隨第一批進攻的部隊登陸。
仔細閱讀《失焦》,你可以發現,這種冒險的賭徒心理正是卡帕失去這場愛情的根本原因。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當卡帕已經打點好行裝,準備動身去英國與“粉紅頭”見面時,他得知盟軍馬上要從那不勒斯港發動一場進攻。他馬上放下了準備送給愛人的蕾絲內衣,決定留下:“作為一個戰地記者,錯過進攻就好像你在監獄服完5年刑后拒絕和艷星拉納·特納約會。我喜歡‘粉紅頭’多過喜歡拉納——而且5個月的前線生活足以讓人神經緊張,但我還是問道,‘我能繼續參加這場好戲嗎?’”也許,就是因為卡帕這種本可以把賭注放回口袋、最終總是押出去的脾氣,令孤身苦苦等候的姑娘失去了耐心與繼續愛情的源泉。
當然,我相信大多數讀者讀這本書,并不是沖著卡帕這場若即若離的愛情,而是像我一樣,為了看看這個傳奇攝影師眼中的二戰戰場和他的攝影心得。我也沒有失望。《失焦》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諾曼底登陸后,卡帕在瑟堡見到了瑟堡德軍司令馮·施利本將軍——盟軍俘虜的德軍第一個高級將領。當卡帕舉起相機時,他轉過身去,拒絕被拍,并用德語說,他煩透了美國式的新聞自由。卡帕故意用德語挑釁:“我也煩透了給戰敗的德國將軍拍照。”并趁激怒的將軍猛然回頭時摁下快門,留下一張經典之作。也許卡帕作為攝影記者之偉大,就在于書中各種細微之處,字里行間所自然流露出的卓越品質:機智,敏銳,幽默,勇敢。
《熊貓虎子》
潘文石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這是一位生物學家追蹤大熊貓的觀測記錄,也是一部頗有趣味的大熊貓傳記。人稱“熊貓爸爸”的潘文石先生是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而“虎子”則 是惟一 一 只一出生就被人類跟蹤研究的野生大熊貓。 自1990 年代起,潘文石教授長期在秦嶺山區追蹤虎子,以它的生活為基點,記錄大熊貓奇特的生活方式及其“神秘”的“社會”結構,敘述了熊貓虎子的生活經歷: 他用大量野外考察證實: 竹子開花時,野生大熊貓依然可以有充足的食物;野生大熊貓的繁殖率并不低,甚至比美國黑熊更高……全書配有大量第一手照片,制作精美,略顯不足的是,作者也許為了追求大眾普及化,對大熊貓過于擬人化的心理描寫,傷害了作為一部大眾科學作品所應具備的嚴肅性與真實性。
《韓國小姐金娜娜》
[韓]金娜娜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上期《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發現韓國”特輯,這本剛剛出版的《韓國小姐金娜娜》或可作一小小呼應。韓國姑娘金娜娜天生麗質,高三時被慶北大學醫學部免試錄取,但她得了暴飲暴食癥,為參加韓國小姐評選,她用一百天時間減肥,成功當選“ 2002 年韓國小姐”,在隨后參加“ 2003 環球小姐大賽”的過程中,她發現自身修養還需要提高,于是定下目標,放棄正在攻讀的醫科大學,申請哈佛大學,經過一番努力果然如愿。與《哈佛女孩 XXX 》之類讀物強調所謂素質教育不同的是,該書洋溢著這位韓國姑娘奮斗不息的自強、自信,頗能體現當代韓國年輕人所具有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