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9月,我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結識了一大批海內外一流中國問題專家,這讓我們又一次有了用“國際眼光”觀察中國的機會。
正是在那個時候,中國剛剛在雅典奧運會上首次沖入了世界第一集團,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經濟增長率上升到了9.7%。而中國足球隊在亞洲杯上敗給日本引發了空前的民族情緒潮。
實際上,過去的這兩三年里,“中國”飛快地成為了世界媒體上一個頻率空前的關鍵詞。一波新的“中國熱”風行全球。“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威脅”、“憤怒大國”?
這一切,讓中國再一次成為一個難解又引人入勝的謎。
根據我們的調查,在外界人眼里,未來的中國還沒有一個標準像——“強大但不確定”,是很多人判斷中國走向時,具有的潛在共識。而能否塑造一個“確定”的國際形象,將取決于中國自己。
新一輪“中國威脅論”
這個“不確定”的中國形象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
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部主任裴敏欣博士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在美國,這一年影響中國形象的最大因素是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事件。一場并購事件,被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這說明‘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很有市場。”
不但人民幣匯率被說成是美國經濟不振的元兇,知識產權的問題也再度被炒了起來。五角大樓2005年7月出臺的《中國軍力報告》嚴重夸大了中國所謂的“軍事威脅”。
今年的美國獨立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幅漫畫:美國人歡度國慶時燒烤助興,身邊飄揚的墾條旗上醒目地寫著“中國制造”。有人借題發揮:“美國的安全受到中國威脅。”
不過,這件事在美國也有不同看法。卡內基基金會研究員蓋保德反駁說:10年前他想買一面星條旗,因為價格太貴而沒有買。現在中國制造的星條旗價格低廉,美國人都買得起,旗子多了,愛國主義更高揚,軍隊士氣更昂揚。結論是:“中國制造的星條旗,加強了美國的安全。”
而在另一方面,一個日益明顯的現象是,在過去的一年中,歐盟和美國在對于中國形象的解讀上已經有了分野。
歐盟各國較少采納“中國威脅論”,比較愿意接受中國經濟日益強大的事實,主旋律是保持與中國友好關系,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通過合作來擴大在中國的市場。
比如,今年6月,中國與歐盟就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問題簽署了備忘錄,使一觸即發的貿易戰消融于談判期限的最后一刻。9月,中國紡織品在歐洲滯港一個多月后,中歐再次達成協議,放行中國紡織品。
在關鍵的對華軍售禁令問題上,即便美國的壓力沒有立刻解除,歐盟仍然表現出了積極努力的態度。
“不確定”下的中日僵局
過去一年中另一個不得不提及的關鍵詞是,“中日僵局”。
2004年7月7日是抗日戰爭爆發67周年紀念日,而就在這一天,日本政府開始在東海中日雙方有爭議的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調查。之前的7月2日,日奉首相小泉在朝日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再次強調,每年都會去參拜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東海油氣和日本爭常等事件讓中日關系陷入政冷的僵局。中國的網絡上出現了萬人簽名反對日本人常的活動。2005年4月,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日游行。
從事日本經濟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荷蘭人黎德機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指出,中日僵局的出現,與日本面對中國“強大但不確定”形象時的復雜心態有直接關系。
黎德機說:“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絕大多數日本人很難習慣這樣一種情況:即亞洲其他國家也現代化得相當成功,甚至有在經濟、科技和‘軟實力’等方面取代日本地位的可能性。”
“在日本的歷史上,還沒有過被中國挑戰的先例。對中國不確定未來的焦慮,加上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使一些日本人趨向于從負面看待中國形象。”
中國在傳達“確定的”和平信息
面對世界的關注和疑慮,中國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一直強調著這樣的信息中國形象是“確定”的,是“和平”的。
今年7月11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說,我們今天紀念鄭和,就是要繼續發揚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偉大精神,鞏固擴大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為世界持久和平與繁榮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9月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題為《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白皮書,強調“中國堅持以防御為主的國防政策”。白皮書指出,軍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正在降低,“最近軍費的增加主要以改善士兵待遇為目的”。
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干在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開幕致辭中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始終都是有利的。
9月14日,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了五項重大援助舉措,被視為中國的又一個和平發展信號。
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正在全方位深入
在去年的報道中向本刊提供有關中國形象調查的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屠啟宇博士,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回訪時說:“外界看待中國的不確定性,在今天有了比較多的共識。”
這一年來,外國媒體的“中國熱”吸引了屠啟宇的關注。“從他們的報道可以看出,外界對中國的認識正在全方面深入。”他說,正因為此,“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更加明朗化。中國的新領導人的施政方略,使中國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減少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國家的治理方針、對國內外形勢,有了更深、更準確的認識。”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毛里和子教授在《瞭望東方周刊》回訪中,沒有像去年那樣提及中國內部潛在的不穩定。在談到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時,她說:“大國間的合作是肯定需要的。”
讓世界對中國形象更加確定的,還有逐漸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這讓有些不太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逐漸接受中國。裴敏欣特別提到了這一年中國電影《飛刀會》(即張藝謀執導的《十面埋伏》)在美國的熱映,“可以說,在美國比較受歡迎的外國電影是中國電影”。
“再加上姚明。在普通美國民眾當中,中國威脅的形象同時又被中國文化與美國越來越緊密的聯系稍微沖淡一些。”裴敏欣說。
增強“透明度”和“軟實力”
有關中國需要改進的方面,去年本刊的報道中,提到“透明度”還需要努力。毛里和子認為,最重要的是增加國家間的信賴感,特別是東亞國家。“包括中國,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透明度都要提高。”她說。
屠啟宇認為,中國現在確實比以前強大了,也在國際社會中承擔責任了,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可能需要很多時間來讓外界理解。
“中國官員和西方打交道的時候要學會西方的游戲規則,中國的官員出去比較死板,雖然受教育程度很高,西裝筆挺,但不敢說話。外國人了解中國很多時候要通過官員,所以中國整個官員的文化要重新塑造。”裴敏欣也持類似的觀點。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達巍指出了一個中國推廣形象非常薄弱的環節——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如果要對中國形象的闡述掌握主動權,就需要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如果中國自己沒有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哲學家,不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作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那么如何打消別人的猜忌?”他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早稻田大學的黎德機則認為,“文化”仍然是中國軟實力的最強之處。“中國應當重新確立作為世界文化中心支柱之一的地位。”
中國下一種形象
戴聞名
許 瑛
章 原
如果說中國讓人眼花繚亂的國際形象可以追溯至馬可·波羅時代,那么,今天,龍的國度似乎再度令外界看不太懂起來。
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人給世界的印象是“顛覆”——他們首次沖入了第一集團。媒體稱,中國人究竟將怎樣改變世界秩序?
“和平發展”正在成為國際上的一個流行詞。西方人興趣盎然,卻各有解釋。是“偉大已經降臨到了中國人的頭上”,還是“一個更具威脅的中國”?
不久前,中國新身份證系由日本公司印制的“傳聞”,以及中國足球隊在亞洲杯上敗于日本,都使反日情緒達到“臨界點”。海外輿論說,“崛起的中國要仇恨昔日對手一百年嗎?”
中國經濟也令人看不太明白了。幾乎沒有一家海外機構能夠準確預測出中國GDP去年在非典陰影下增長9.1%的事實。所有的估計數字都偏低。而今年上半年在宏觀調控下達到的9.7%的增長率,更讓世界驚詫。
另一方面,圍繞著中國的發展,海外也出現了探討“中國經驗”、“中國貢獻”、“中國機會”的情形。
“強大但不確定的中國”,成為了最近以來外界議論中國時常用的一個關鍵詞。
外界關于未來中國形象“不確定性”的主要描述為:
“在泡沫中熱寂”,還是續寫經濟神話7
是“新威脅”,還是穩定力量?
說“不”的中國,抑或說“是”的中國?
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能源黑洞”,還是“好市場”?
“揭竿而起”,還是“均貧富”?
“污染的灰色世界”,還是“新綠洲”?
“新生代中國”:愛恨如何平衡?
“憤怒民族”,還是理性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