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發言
可惜我趕不了這趟班車
出場學生:張志良,23歲,法律系大四學生
我覺得學校對結婚不再說“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畢竟大學生都是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了,可以承擔自己行為的法律責任,當然也理應享受到自己抉擇的權利。根據《婚姻法》規定,男性年滿22周歲,女性年滿20周歲即達到婚齡,到達這個年齡的大學生基本上已經大學三、四年級了,相對而言他們的很多想法已經比較成熟。法律既然給出了這個年齡,就是認為大多數人到了這個年齡都有承受婚姻責任的能力,也是考慮到婚后兩到三年就到了人類最佳的生育年齡(25歲左右)。
相信經過這兩三年的磨合,他們都更懂得家庭的意義,又能在最佳的年齡段,擁有最優質的愛情“結晶”,這都是一些讓人期待的好事。而且,我認為結婚這種行為也有助于大學生早些建立更深層次的責任意識。
選擇何時結婚是公民的權利,這跟是不是在校大學生沒有關系,新《規定》的最大意義在于把這些不合理的東西去掉了。可惜我還有幾個月就要畢業了,不然,我還想趕趕這趟“班車”呢。
解除婚禁彰顯人性化
出場家長:王蘇,46歲,工作于某研究所
回想我們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學生活,談情說愛如同搞“地下工作”,跟做賊似的,還有的因此被開除學籍。九十年代放寬了,大學生談戀愛成了公開的秘密,現在更好,連婚禁都解除了,這說明學校教育在走向成熟,更加人性化。同樣,大學生也在成熟,也會理性對待自己的權利。結婚和談情不同,有情就可以談,結婚就得講條件,房子問題、經濟問題準備好了嗎?肚子大了怎么辦?畢業后去哪里謀生?極少數“發昏”的楞頭青是會有的,但現實能教會絕大多數學生該如何面對。權利也是一把雙刃劍,即使出點亂子,人們也可以從教訓中學會生活——世界上沒有不付出代價的收獲。
目前各方對在校大學生“婚禁”放開的最大顧慮就是,此舉是否會引發大學生的“結婚潮”?作為家長,我倒認為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對結婚自然會理性考慮。現在還沒聽說有誰知道“婚禁”解除就急著要去結婚的,相反,因為就業和經濟壓力,大部分人不是在為實習奔走,就是在為賺錢打零工。結婚的事情,他們認為以后有很多時間考慮。
結婚要趁早
出場人物:顏麗萍,28歲,事業單位部門主管
我有個同學,利用三年讀研究生的時間,結了婚、生了小孩,還拿到了研究生文憑,畢業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她就沒有了任何后顧主憂。哪像我們,辛辛苦苦爬到個不錯的位子,一回去生個小孩,很可能回來時這位子就沒了。受這個同學的影響,我覺得結婚生子要趁早,如果在大學的時候學業不是很緊張,那就連婚育之事一并解決掉。
現在,在校本科生的“婚禁”放開,我覺得是好事。不過,真正要在讀書期間結婚生子,我覺得學校的相關配套措施還要跟上。研究生是修學分制的,時間很自由。對于本科生而言,雖然也實行學分制,但四年的課程相對固定,沒那么自由。如果他們可以提前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剩下來的時間自主安排,這樣想去實習也好,想結婚生子也好,都可以。只有類似的配套措施跟上,這個“婚禁”開得才有意義。
反方發言
草草結婚為什么好羨慕
出場同學:陳艷華,21歲,中文系大三學生
大二的時候我就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女孩經過兩年愛情“小跑”,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跟她男朋友領證結婚了。她男朋友比她大兩歲,先畢業申請到了一張美國某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飛去了大洋彼岸。女孩大四時,男友從美國飛回來,兩個人去領了結婚證。那個時候鄰居們都在傳他們的故事,也非常羨慕這個女孩這么快就找到了一個好歸宿,他們父母也很同意這樁婚事。可是半年后,女孩就要畢業了,小夫妻倆為了工作、出國去留的問題吵得天翻地覆。最終女孩一畢業,兩人平靜地離了婚。旁觀了他們短暫的婚姻,我覺得他們的結婚只是一時沖動。為了能到美國一起生活,在兩個人性格沒有磨合好、畢業前很多事情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就馬虎結婚,也就注定了他們的結局。
“解禁”對于我們在校大學生來說,并不是什么天大的好事,我們并不羨慕草草結婚的大學生鴛鴦們。
擔心孩子頭腦
發昏偷偷結婚
出場家長:王丹楓,49歲,百貨商場職員
“婚禁”一解,我就很擔心。大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戀愛結婚不是不務正業嗎?我兒子進大學第一天,我就跟他交待過,大學期伺不許談戀愛。不過,現在三年過去了,我漸漸聽到了一些風聲,說我兒子已經偷偷交了個女朋友,而且時間還不短了。聽說那個女孩子在學校里很風光,前任男友一籮筐。我時常擔心兒子,這樣的女孩有什么好?上個月,為這事我試探過兒子,開始他死活不承認,后來我說大家都看到他們手拉手逛街,他就沒話說了。對于我的質問,兒子說,“感情來了,擋也擋不住啊。”我說你談戀愛也可以,可要找個爸媽看著放心的,兒子卻說:“我不管,我就認定她了。”撂下這句話,好家伙,從此就住到學校,雙休日也不回家了。
“婚禁”的口子一放開,不是給這些莽莽撞撞的孩子頭腦發昏的機會嗎。真擔心兒子一賭氣偷偷在學校把婚給結了——你說這要真的結了婚,還學什么知識嘛?
經濟不獨立怎么結婚
出場人物;呂強,26歲,公司職員
我的女朋友尚在大學讀書,現在大三,她說還想再玩幾年,言下之意眼下她不想考慮結婚。而我考慮到她快要畢業了,我自己也剛剛經歷了這段從學校走向社會的變動,沒把結婚提上“議事日程”。現在女孩子思想比較活絡,而且就業形勢年年在變,她將來的工作是要留在這座城市還是會去外地,都還是個未知數。
我覺得,結婚的前提是至少你經濟能夠獨立,否則怎么談得上照顧另一方。最現實的就是房子問題,以我現在的經濟實力,要買下一套房子談何容易。我還算有一份比較不錯的工作,面對大學生女友想結婚尚且望而卻步,更別提那些雙雙都還在校讀書的學生戀人們。所以雖然法規上同意結婚了,但找還是不會選擇女友在校讀書時與其結婚。
破解懸念
“禁育令”會否打開
“懸念”此次頒發的新規定并未對大學生生育有任何字眼的表述。有關人士提出,隨著“大學生可在校結婚”規定的明朗化,生育問題就直接“浮了上來”。因為條文只字未提。關于生育的問題就如同之前的結婚問題一樣,學校是否會出臺相應的規定,是否仍禁止大學生生育將是一大變數。從目前狀況來看,“禁育令”將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破解]這個問題的確讓各方都感到棘手,不過,大學生在校生育固然與高校現今的一些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并非絕對不可解決的,只要學生在校能夠認真學習考試合格,請個假結婚生子有什么不妥呢?
是否可休婚假產假
[懸念]有關人士認為,一般學校都規定學生曠課超過一定數量不能參加該課程的期未考試。如果學生一定要休“婚假”,只要她的曠課數不超過學校規定的范圍,學校將通過考試來核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校實行的是學分制教學管理,一般 4年的學業可以最晚6年甚至8年修完,學生可以申請休學來休假。
[破解]至于能否在學校休婚假產假,與前面對生育問題的解答一樣,既然賦予了他們權利就該為他們享有相應的權利創造條件,而不是通過其他的途徑再來剝奪他們的權利,否則那又何必出臺規定讓他們擁有權利?
知情權和隱私權會否沖突
[懸念]新《婚姻登記條例》規定,結婚離婚不需單位開證明,這也意味著,以后學生結婚也不需要向大學申請,并獲取相關證明。對此,某大學一位老師認為,以后學生結婚將成為學生自己的私事,只要他們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學校將不會有任何干預。但出于有效科學合理管理的需要,校方是否該有知情權?這又是否會與結婚學生的隱私權相沖突?
[破解]關于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問題,這種擔憂是有點正常,結婚與否是自己的隱私,與學校要求需要明白事實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學生要想取得一些相應的學校的理解得到外出租房、產假等權利還不至于不說出一個有效的說法吧,可以想象并不會帶來什么很大的尷尬。
夫妻大學生同房問題如何解決
[懸念]本科生可以結婚對學校的老規定提出了挑戰,一旦結婚雙方提出在校外租房,學校該如何應對,因為我國現有的高校管理規定對“本科生、專科生男女生同房”沒有明確規定,而大多數高校一般對校外租房也都原則上不同意。
[破解]關于住房問題,雖說和高校的現行規定與硬件基礎設施存在矛盾,但并非不能夠解決的。這就又牽扯到一個老話題上,大學生能否外出租房的問題,事實上高校之所以都規定讓學生住校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管理和安全考慮,然而就管理上來說難道租房在外就是不服從管理,而住校就一定安全?若僅僅是因方一些務虛的考慮就作出硬性限制實在不必。
在校生育孩子的戶口問題
[懸念] 一旦外地在校生結婚生育,孩子的戶口該落在何處?這恐怕是學校較難解決的問題了。
[破解]至于孩子的戶口問題,當然該由相關的民政部門做好工作了,從原則上來說當然是孩子該同父母一樣了,否則總不能讓其成為黑戶吧。
[總結陳詞]
“你實踐了你的承諾,這比什么都重要。”這是簡·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中女主角對男主角所說的一句肺腑之言。作為家長,應相信自己正讀大學的孩子,他們有能力辨別理智與情感:戀愛是種情感,結婚需要理智。大學“婚禁”解除這一沖擊波,相信在一陣喧囂之后終將歸于平靜。
編輯/魏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