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烈日炎炎,常常容易上火。引起上火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也就是各種細菌、病毒等致病菌的侵襲而引起“上火”;其二是身體抵抗力減弱時,如身體過度勞累,休息不好,或受冷,淋雨等使抵抗力下降,由于陰陽失調,病邪乘虛而人。
上火者的主要癥狀
常見的“上火”有:心火,心火太旺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癥狀,常用黃連、蓮子芯等藥物清心瀉火;肝火,心胸狹小,沉郁寡歡,遇事心煩易怒者會導致肝火,表現為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干、胸悶肋痛,中醫常用龍膽草、生枝子、夏枯草等藥調治;胃火,常由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所致,癥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多以山楂、知母、生石膏等藥物瀉胃清火;肺火,因氣候驟然變化或勞倦過度引發,主要癥狀是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藥物清肺火。
與上火有關的錯誤觀點
觀點一:夏天不適合喝牛奶,容易“上火”。
實際上,牛奶味甘性微寒,有潤肺胃、皮膚,生津潤腸通便,補虛、解熱毒功效。夏天飲牛奶,不但不會“上火”,還能解熱毒。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牛奶中含有70%左右的水分,牛奶的蛋白質和脂肪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夏天飲牛奶可以補充人體損失的水分,還可增加營養,這對保持健康很有益。
觀點二:口腔潰瘍是“上火”了。
有些人可能追查是不是最近吃太多的辣火鍋,青菜吃得不夠,水喝得少,或者熬夜打牌等,這些情形,總是被認為是“火氣大”的原因,也是生口瘡的原因。其實,口腔潰瘍與“上火”相關性不是十分明確,因為給患者使用清熱解毒的藥效果不是很明顯。輕癥患者,一般局部應用消炎、止痛、促進愈合的藥膜、藥膏如西瓜霜、意可貼、珍珠粉,或者短期全身用藥。重癥患者,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較長時間的全身治療,一般一個療程為3個月。
“祛火劑”種種
●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平時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甚至戒煙酒;少食過于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濁。
●如有輕微上火現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柿餅類的食品。
●腸胃系統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加腸蠕動。如果大便干燥時,可以每日飲蜂蜜 50~100克。身體比較健壯的人,可以吃檳榔片,以助消化。
●生活要有規律。日程安排最好按事前準備好的作息制度進行,不要隨便打亂行程計劃。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免過度疲勞,抵抗力下降而致病。
●注意思想放松,盡量做到胸寬心靜,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是抵御疾病重要的“祛火劑”。
編輯/曾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