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說過:“最難做的就是決定!”
近期美國《財富》雜志刊登了一組文章,列舉了20個現代商業決策實例,這些決策大都是英明的:既使企業獲得了生存和發展,又推動了近代世界商業歷史向前邁進;但也有不少極其愚蠢的決定給企業帶來了無可挽回的災難。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實,足以為今天掌握企業命脈的決策者提供一面鏡子。
還是拿破侖的一句名言——“沒有無能的士兵,只有無能的將軍。”
顧”而喪失行業“霸主”地位

1876年,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發明了電話,并且早于伊利沙·格雷幾小時申請專利。
當年底,貝爾及其合伙人出價10萬美元,準備將其專利賣給當時美國電報行業領頭羊“西方聯盟”,但是, “西方聯盟”根本就不屑于理睬貝爾的發明,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電子玩具”,拒絕購買。
當時,在“西方聯盟”高層看來,“電話”實在有太多缺點,不能嚴格地作為一種通訊工具,絕對成不了商業氣候;高層們還自信地認為,不管電話取得多大的成就,公司都有實力輕松將其逼出市場。
1877年7月,貝爾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以租借“貝爾電話”作為其主打業務。隨著“貝爾電話”不斷推向市場,“西方聯盟”原有客戶紛紛放棄傳統的電傳打字機,改租“貝爾公司”的電話機。
當“西方聯盟”發現自己釀成大錯時已經太晚,它惟有被動跟進:改用格雷的發明以及托馬斯·愛迪生的設計推出“西方聯盟”版本的電話機。怎料,卻因此引發了一場“貝爾公司”與西方聯盟”之間的激烈訴訟戰爭,最后以“西方聯盟”敗北而告終。從此以后,“西方聯盟”也不得不向“貝爾公司”租用電話設備,為當日的“不屑一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貝爾公司”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穴AT&T?雪,一度執全球通訊市場牛耳。
1903年,金·坎普·吉列(King Camp Gillette):美國一次性物品的開山鼻主
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相機、一次性服飾……充斥了當今的美國社會。但是,1903年,當吉列在美國市場上推出第一件“用完即棄”產品時,美國人并不愿意接受它。
在皇冠瓶塞公司(Crown Cork & Seal)做了多年推銷員的吉列,深得老板喜愛,老板知道這個有志氣的年青人想干一番自己的事業,于是向他面授機宜:只要開發出“用完即棄”的產品,顧客將不斷購買,企業就能生存,并且發財致富。
當時男人剃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吉列也常常深受其害,因此,他決定開發一種簡便、安全的剃須刀。吉列花費了8年時間苦心鉆研:如何使刀片變得更薄、更便宜,讓人們用鈍之后可以毫不心疼地扔掉。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01年,吉列發明了第一把帶有一次性刀片的剃須刀,并申請了專利。1903年,48歲的吉列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列安全剃須刀公司。
但是,當吉列在美國市場上開始銷售裝有一次性刀片的安全剃須刀時,美國人并不愿意接受它,因為這與傳統的節儉觀念相沖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吉列公司”向美國軍隊提供了350萬把吉列剃須刀以及3200萬塊刀片,美國士兵才把吉列安全剃須刀的影響擴展到全世界。
這盤聰明的生意不僅使吉列公司大受其惠,更重要的是:它開創了“用完即棄”的文化。
1906年,A.P.賈尼尼(A. P. Giannini):大地震后 “憑借一張臉及姓名”放貸
賈尼尼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1904年,他創辦了意大利銀行(Bank of Italy),銀行的服務對象并非少數的富裕人,而是向任何有工作的工薪階層提供10~300美元不等的貸款。
1906年,當舊金山大地震將賈尼尼從床上拋出時,他的腦海中只有一件事:趕快搶救銀行。于是,他與兩名雇員立刻趕到受災現場,搶救出價值8萬美元的黃金(銀行其他金庫則由于溫度太高數周都無法打開)。
憑借僅有的8萬美元黃金,賈尼尼開始向那些急需用錢的災民發放貸款,以幫助他們重建生活。隨著貸款人數的不斷增加,當時,賈尼尼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憑借一張臉及姓名”即可以辦理貸款。這種毫無審核及擔保的放貸,在今天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那個災難現場、那種危急時刻卻為賈尼尼贏得了崇高的聲譽,災后,他的銀行一舉占據了當地市場。
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擴大,賈尼尼還使住房抵押、購車貸款以及其它消費信貸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發展。之后,賈尼尼又開創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壯舉——在全加州開遍分行(當時銀行并沒有分行),并且愿意貸款給那些當時看起來仍屬新興、不穩定的行業,如迪斯尼、加州的釀酒業等。
賈尼尼死后,他所創辦的銀行繼續創新,成為了全球首家發放信用卡的銀行。這家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銀行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1914年?熏亨利·福特(Henry Ford):每天8小時工作制、5美元薪酬的分配制度
自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首次推出流水裝配線大批量生產汽車以來,福特就為不能留住工人而煩惱。當時,工人的流動率高達370%,使得福特公司每年不得不雇用幾乎5萬人才能確保公司1.4萬個勞動崗位。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1914年1月5日上午,福特宣布:將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從原來的9小時減為8小時,并且向工人提供每天5美元報酬——這是當時每天9小時工作制2.34美元工資水平的一倍多。
從福特“減時加薪”制度宣布的第二天凌晨3點鐘開始,就有工人陸續從四面八方涌到福特汽車制造廠門前尋求工作,上午7點半鐘,人數已超過1萬。一連幾天情況都是如此,而且,在越集越眾的人群當中,外地人占據了大部分比例。福特汽車公司由此引起了全國人口遷移,同時也引來了不少媒體的批評,《華爾街日報》指責福特的行為“如果不是犯罪,也至少犯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錯誤”。
然而,事實證明:福特制定的“每天8小時工作制、5美元薪酬”的分配制度改變了公司的一切:公司眾多員工成為“福特”汽車消費者的同時,公司也獲得了大批量生產汽車占領市場份額的更大回報?熏從而開拓了“福特”更為廣闊的汽車市場,
除“減時加薪”制外,福特還首次提出了“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合約關系不應該僅僅包括工資”的理念,這種勞資合約關系,促使美國工人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它已經擴展到包括養老金、勞動保險等,從而結束了雇主的家長式管理。
1925年,西爾斯-羅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連鎖零售大擴張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勤軍官,復員后的羅伯特·伍德(Gen. Robert F. Wood)敏銳地發現,整個國家的面貌正在發生改變:農民的收入在減少、汽車在普及、連鎖商店開始出現,并因此沖擊到原本興旺的郵購業務。
1921年,伍德向他的新雇主、長期從事郵購業務的蒙哥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分析說:“沃德”擁有4個分銷點、一套組織有效的交易體系以及良好的聲譽,如果公司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迅速開發連鎖零售業務,一定足以與其他零售商分庭抗禮。但是這個建議沒能被“沃德”管理層采納,伍德還在1924年被解雇。
隨后,伍德受聘于“西爾斯”,并在那里得以實踐自己偉大的宏圖——擴張零售業。初到“西爾斯”的伍德在實施大計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在哪里選址開設分店?由誰來管理新店?如何與新的顧客群溝通……這許許多多的新問題,對于一直從事郵購業務的“西爾斯”來說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
最初,伍德喜歡選在郊外和高速公路旁開設“西爾斯”分店,這看起來似乎有些滑稽,但是,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這些店鋪也隨之被融進了城市之中。伍德就是這樣:看準商機、進行大膽嘗試,扎扎實實地從頭做起,經過3年努力,“西爾斯”連鎖零售商店已經擴張到300多家。第4年,伍德也憑借自身實力登上了公司總裁之位。
在零售業擴張的過程中,“西爾斯”雖然也遭遇了有史以來第二個財年的虧損,但伍德很快就扭轉了局面,1931年,其零售業營業總額首次超過郵購業。(周 艷譯自美《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