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的外觀、低人一等的價格、差強人意的使用感受,這曾是人們對中國電子產品的普遍印象。而現在,這印象應該不那么刻板了,夏新的跳舞手機,TCL的寶石手機,海爾的小小神童洗衣機等,多少應該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點印記。 它們也許難以跟蘋果的 iPod,三星的滑蓋手機相提并論,甚至人們對它們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它們的出世強烈地昭示著中國設計的覺醒。
在高新技術產業中,技術的競爭首當其沖,而第二波競爭的重點就是產品的工業設計。在這方面,三星、索愛的成功已經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在意識上已經覺醒的中國企業正在行動上奮力追趕,盡管,這條道路注定漫長而布滿荊棘。
推開玻璃門,迎面看到一排嵌在墻壁里的造型精巧的青銅器,在燈光照射下映出奇異的光澤,另一側的墻壁里則放置了象征中國古文化中“五行”的彩色礦石,再走幾步,你的目光就會被走廊兩側的畫板所吸引,上面貼滿了各種用色夸張且風格各異的圖案,如建筑、家具、飾物和電子產品等。
看起來好像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吧?其實不然,這是位于北京上地西路6號的聯想創新設計中心。徑直往前走,就會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幾位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電腦前研究一款電腦機箱的材質,很快,旁邊的儀器就加工出了他們想要的亮晶晶的塑料樣品。薄亮,一位專門設計消費臺式電腦的高級設計人員,站起身對記者說:“聯想的設計團隊在中國IT行業是一流的,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從這里誕生。”
在同一座城市,距離上地不遠的中關村理想國際大廈11層,可以直接俯視北四環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28歲的設計師周登峰剛剛完成了一款新型mp3播放器的設計草稿,他把草稿張貼在辦公室門口的白板上,供大家一起評判。白板上已經密密麻麻掛滿了設計圖稿。這位戴著寬邊方框眼睛、身穿牛仔褲和圓領T恤的設計師在華旗資訊工作已經有3年時間,但他從來沒有感覺到厭倦,“這份工作挺有意思的”。
以上這些情景反映了一些領先的中國IT企業在品牌意識上的覺醒。中國IT消費人群的偏好取向正在發生遷移,他們不再將目光緊盯在產品售價上,而是關心產品的外觀是否足夠時尚,功能是否簡潔易用。在這個級別的賽場上,國外選手占據了上風,蘋果、三星、LG、索尼、摩托羅拉等公司生產的卓爾不群的電子產品受到了熱烈追捧。這大大刺激了中國公司,一些有能力的公司開始奮起直追,聯想、海爾、明基、TCL、華旗、夏新等本地企業成為了追趕者中的佼佼人物。
星星之火
知道三星公司是怎樣由韓國國內的無名之輩迅速躋身世界頂級品牌的嗎?訣竅之一就是靠優秀的設計。這家公司視設計為制勝法寶,在過去4年的時間里,其設計人員翻了一番,達到近500人,并且其設計預算近年來也以20%~30%的速度攀升。“三星是利用設計提高品牌價值和擴大市場份額的典范。”美國伊利諾伊工學院設計學院一位專家說。
中國企業有必要向這樣的典范學習。與那些國際跨國企業依靠造型新穎、工藝精細的產品成功賺取的巨額利潤相比,中國的加工型企業拿到手的只是1%~2%的微薄利潤。中國生產出世界上最多的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微波爐等,但在國際市場上卻大多貼上了他人的品牌,即使是自有品牌出口,也因為工業設計和工藝包裝上的落后而在價格上大打折扣,我國每年因此損失外匯200億美元。
北京洛可可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的一個客戶曾經吃過產品設計方面的虧。這家客戶還是中國一家資質、實力都較強的企業,專門生產大型的儀器設備。盡管它生產的儀器設備質量很好,成本也非常低,原本應該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它卻幾乎沒有任何產品設計方面的意識。全公司上下只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員工與設計有關,對于產品設計從來沒有經驗,而且也不是專職負責,她的任務只是在產品完全設計好后,給核心的東西加個“鐵殼”,能把這臺售價幾萬美元的產品“裝”進去就行了。最后,當這家企業拿出自己引以為豪的產品去德國參展時,這位老總甚至不好意思站在自己的產品旁邊。
由于缺乏產品設計上的理念,中國企業的產品很難賦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銷量巨大的產品是“Made in China”,但卻不是中國的品牌,因為其中缺乏賴以成名的設計。現在行銷歐洲的英國電信(UKTelecom)電話,它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60%,盡管是由中國企業負責生產的,但英國企業卻拿走了其中的大部分利潤,因為設計是英國人做的,中國的制造企業只能占很少的利潤份額。
在很多人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而興奮的時候,另一些人卻為此憂心忡忡。在高新技術產業中,技術的競爭首當其沖,而第二波競爭的重點就是產品的工業設計。據了解,日立公司的新增銷售收入中,工業設計帶來的收益占51%。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了這一點。海爾就是中國設計潮中的一名種子選手,在張瑞敏的調教下,這家年銷售額高達100億美元的中國企業正在進軍世界市場。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為此海爾在設計領域囤積重兵,成立了單獨的設計公司—1994年成立的海高設計公司目前已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設計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了6個設計分部、10個設計中心,能夠整合世界范圍內的設計資源。2002年,由海高公司設計的嵌入式酒柜和“小小神童”洗衣機獲得了日本G-Mark設計大獎,這是中國工業設計產品第一次獲得G-Mark大獎,該獎歷年來都是由索尼、松下、本田等企業包攬。
來自中國臺灣的明基也是一位設計領域的明星。自從和宏基分道揚鑣后,明基就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其產品更強調人性化和設計能力。“明基的每一款設計都源自于自己的工業設計中心,我們產品的統一理念是‘享受快樂科技’。”明基數碼時尚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說。王千睿曾經為德國保時捷汽車公司做過車體設計工作,明基將其引進顯示了對產品設計的極度重視。這種企業策略取得了回報,2005年,明基在世界設計界“奧斯卡”—“iF設計大獎”獲得了10項大獎,涵蓋了mp3、掃描儀、投影機、智能手機、鼠標等領域,其雄厚的設計能力可見一斑。
中國最耀眼的電腦廠商聯想也在設計方面投下了重注。成立于2002年的聯想工業設計中心(現已更名為聯想創新設計中心),現在已經發展到80余人的規模,其設計團隊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聯想電腦的工業設計能力比惠普、戴爾等國際廠商更能吸引客戶注意,設計已經成為聯想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聯想創新設計中心戰略設計總監仇佳鈺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說。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聯想產品,都是由聯想自行設計的。聯想創新設計中心還自發組織了“聯想工業設計周”,每兩年舉辦一次,向公司管理層展出其最富創意的概念產品。此外,2004年末,聯想斥資收購IBM的PC業務,同時將負責設計IBM筆記本的日本大和設計中心也收入囊中,這將使其如虎添翼。當然,聯想的設計優勢大多體現在其核心的電腦產品上,其數碼產品、手機同國外公司的產品依然不能同日而語。
TCL很早就將設計作為看家法寶。TCL設立了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并引進了昂貴的設備和人才,準備大干一場。“一幅畫的價值決不是由原材料來決定的,而是由藝術價值構成的。我們認為電子產品也要多一點這樣的智慧思路。”時任TCL通訊總經理的萬明堅說。2001年,TCL推出其精心設計的寶石手機系列,并聘請國際影星金喜善擔任品牌代言人,這使得TCL該系列手機受到了中國富裕階層的擁戴,銷量一路上升。其后TCL手機一直堅持打“寶石牌”,盡管這種做法最初受到國外廠商的譏笑,但它卻為TCL樹立了獨特的設計風格。后來,連摩托羅拉、索愛也開始嘗試生產鑲嵌有寶石的手機。
在消費電子領域,華旗資訊、朗科表現較為搶眼。進入北京的海龍電子城、鼎好、太平洋等大型數碼產品賣場,可以看到,產品最為琳瑯滿目的柜臺,非華旗莫屬。華旗在北京、上海兩地設立了設計中心,并設置了調查人員、色彩人員、材料工程師等專職崗位,負責及時向市場推出最酷的優盤、mp3、顯示器等時尚數碼產品。華旗設計先進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稱霸,也在海外市場紅火起來。華旗資訊副總裁侯迅透露,華旗的數碼產品像月光寶盒、波波、半島鐵盒等已經在歐洲很多地區開始流行,“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在英國的代理商不斷要求增加訂單,因為那里的產品銷售實在是火爆。”
看起來真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敢于創新的中國企業的確搶占了一塊舞臺,但是從整體來看,市場上那些依靠外觀設計大出風頭的公司依然以跨國巨頭為主,若干中國企業的光芒還只是星星之火。在北京一家電視臺經濟頻道工作的黃小姐最近剛剛購買了一款白綠色的iPod shuffle音樂播放器,價格為930元,“我在電子城逛了整整一個下午,也看了不少國產品牌的mp3,但是很可惜,它們的外觀都不能讓我滿意。”
這番話告訴我們,另類、唯美、有底蘊,又不乏統一的設計元素—類似于iPod式的國外成功設計,讓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依然難以望其項背。在整體的設計能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中國的工業設計者們必須不斷創新,出奇才能制勝。
出奇制勝
還記得1999年市場上出現的那款別致的“因特網電腦”嗎?半圓形的機箱和顯示器,藍色的基調,具備當時最新奇的“一鍵上網”功能、7個前置USB接口,這就是當時風靡一時的聯想天禧電腦。據聯想設計人員薄亮回憶,這款電腦的最初創意來源于海洋中的貝殼,因為當時海洋館剛剛在北京建成開放,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同時,1999年也是互聯網在國內飛速發展的年頭,于是聯想的設計師們最終設計出了這樣一款外形張揚、功能貼合用戶上網需求的“因特網電腦”。“結果在市場上賣瘋了。”薄亮說,“這款產品創下了年產值37.5億元的紀錄,后來又持續熱銷了三年之久。”
這就是在設計上出奇制勝的典型故事。近年聯想陸續推出的天驕、鋒行等時尚型電腦,也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業績。其中面向游戲玩家的“鋒行”系列電腦,從外觀、散熱、功能、市場定位等環節都極具創意,獲得了中國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優秀中國設計獎”。評判團主席兼中國香港設計中心會長羅仲容說:“聯想的電腦外觀設計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
時尚型電腦市場并非是聯想獨攬風光。方正、TCL、紫光等廠商也設計出了造型精巧的電腦產品,以方正為例,它最新推出的兒童系列“鼠米電腦”就讓不少低年齡的消費者愛不釋手。TCL在年初推出的極富柔美情調的女性專用電腦“SHE”也頗受女性客戶的青睞,“現在經銷商必須提前15天才有可能訂到貨。”TCL數碼公關經理周心杰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說。據稱TCL這款電腦的創意源自于郁金香,外觀有粉色、綠色和藍色三種選擇。相對于前幾家廠商,紫光電腦的設計風格相對中規中矩,紫光臺式機事業部產品經理賈鵬認為這樣的設計更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審美取向。紫光在電腦上嘗試了獨特的鏡面效果半透明裝飾條、藍色大旋鈕開關,收效也不錯。
從海洋獲得新思維的還包括華旗資訊。2004年,華旗資訊的設計師希望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mp3”,他們從海洋生物的形狀得到了啟發,“海洋生物大多形狀比較圓潤,這也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華旗資訊工業設計主管許洪灝說。第一稿出來有多種方案,但都不大如意,幾位設計師又聯合進行反復修改,同工程部進行溝通,修改內部電路結構,最終產品是一個深藍色橢圓形的精巧家伙,可以輕松放在手掌心,命名為F820“海洋之心”。結果,這款產品上市后立刻形成了脫銷的場面,在歐洲市場也頗受歡迎。
國產手機前兩年的翻身仗,很大程度上就要歸功于外觀設計方面的突破。從備受富人推崇的TCL寶石手機,到“會跳舞”的夏新A8手機,這些產品都是中國設計的早期成功案例。意識到自身失誤的跨國手機廠商從2003年到2004年開始大規模反撲,加快推出外觀時尚的新機型,以摩托羅拉為例,2004年這家手機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馬不停蹄地投放了30余款新型手機,一貫只偏愛直板手機的諾基亞也開始面向亞洲消費者生產折疊機型。對欠缺核心技術的國產手機而言,未來在設計領域面對的競爭無疑也將會更加激烈。
要想在這場熾熱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的企業家絲毫不能松懈,因為這將會導致大批客戶離去。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別無選擇,只有使設計更加貼近客戶。
貼近客戶
進入4月,長虹的一則招聘廣告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新華網、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以及數十家主流媒體都在顯著位置登出了這樣一則招募廣告:“你的感官,我們的改觀;你的感官,我們的標準。”長虹招聘的職位是“感官評判師”—一個聽起來頗為陌生新鮮的稱呼。從活動細則可以看到,成為長虹的“感觀評判師”的人,可以參加長虹不定期舉行的新產品評審會,優先測試和體驗新產品,并對其功能、性能及外觀造型等提出意見。短短2天內,報名人數就迅速達到了12000人,熱烈程度讓長虹都始料不及。
這個舉動可以讓人感受到中國企業努力使產品設計貼近客戶方面的決心。在人們的印象中,長虹一直是一個偏重技術和制造的家電廠商,從長虹曾經生產的一款“頭重腳輕”的電視機遙控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在產品設計同消費者的體驗相結合方面還有所欠缺。現在它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短板,并著力改善。
“華旗在推出新產品之前,也會通過對細分人群調查,了解它們對色彩、形狀、功能的偏好,以此來決定新產品的總體基調。”華旗的許洪灝說。
在中國企業領悟到這一真理之前,“貼近客戶”的設計思路早已融入了國外先進企業的骨髓。“像松下、索尼、奔馳等等,它們的核心部門叫生活研究部,研究衣食住行中人的行為,環境條件的變化產生哪些需求,找到這些需求,再組合技術解決問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柳冠中說,“不少中國企業的設計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因為設計研發風險大,而企業要急功近利。”
在東京、巴黎和紐約,索尼的產品展示廳被裝修成像臥室、辦公室、休息室等不同的“生活場景”,鼓勵消費者進入試用,索尼希望看到消費者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樣使用產品,在這種沒有購物壓力的環境下,消費者的反應最真實。各種不同的反應信息每天被傳回索尼總部,用來優化尚未上市的產品設計,或者為正在銷售的產品設計新的市場營銷策略。產品展示廳成了連接生產和消費的實驗室。
NEC通訊亞洲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菅原曉向記者詳解了NEC手機的設計流程:該公司專門有一個產品規劃部門,它收集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心理后轉給設計部門,設計師根據這些原始素材繪出設計圖紙,得到幾款不同的方案,然后公司將相應模型帶到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消費群體中進行調查,最后確定出最可能暢銷的機型,投入生產。依靠這種精準客戶導向的設計模式,2004年NEC在中國推出的多款手機都受到時尚族的追捧。
這真是生動的一課。對比這些世界頂尖的設計高手,國內的企業大部分無法做到這樣縝密的規劃,并把客戶需求融入整個設計周期。好在它們已經覺醒了,就像前面提到的長虹、華旗。這是一個好兆頭,它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長久保持這種活力。
保持活力
為了保持設計團隊源源不斷的活力,聯想在設計方面的投資持續增長,其年度投資額從2002年的幾百萬元上升到今天的上千萬元。在新設計師入職之后,首先要接受一整套的專業培訓,工作期間還要不斷參加各種類型的交流會來拓展視野;大約工作兩年后,設計師會在內部調整擔當其他角色,來豐富個人綜合素質。除此之外,聯想正在試圖給予設計人員更為寬松的工作環境,比如實行彈性工作制、在辦公區設置休閑區和閱覽室等。
“創新來自于生活。”聯想創新設計中心色彩設計師周蘭說,“所以公司經常安排設計人員去走訪市場和客戶,定期組織出游和沙龍活動。”
這些努力幫助聯想打造了一臺運轉良好的創新機器。據仇佳鈺介紹,聯想創新設計中心擁有10個專業的設計團隊:人類與社會學、交互設計、平面設計、結構設計、工業設計、機電技術、模具技術、材料技術等各專業間實現一體化連接,從產品開發設計、設計營銷推廣、展覽展示、包裝、企業識別系統等方面進行協調控制,建立完整的產品視覺形象,保證企業的品牌能夠深入人心。在同IBM的PC部門合并之后,聯想還將同原IBM的設計人員開展密切交流。
對設計從業人員來說,這種自由空間似乎必不可少。“因工作勞累而缺乏靈感的時候,可以出去爬山、散步,或者到附近的電子城瀏覽,而不用向上級請假。”華旗資訊的周登峰說。在華旗,設計師的方案如果獲得相關設計大獎,或者相應產品在市場上暢銷,都會得到可觀的物質獎勵,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在以加班加點、行色匆匆為特色的IT產業,這類人群顯然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隨意的著裝、彈性的工作時間、充滿色彩的工作內容、不菲的收入,都讓身旁的人唏噓羨慕。“設計哲學就像水一樣,講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仇佳鈺說,“中國人特別適合做設計,因為以‘平衡、和諧’為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同工業設計的工作要求十分吻合。”
困難重重
不過,中國設計要想全面趕上世界先進潮流,并非一日之功。
中國工業設計的規模依然相對薄弱。英國整個工業設計的產業規模是90億英鎊,而中國只有四五千萬元人民幣。聯想多達80人的設計團隊,足以在國內同行中笑傲江湖,但同三星、索尼等國際大公司的設計團隊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從工業設計專業公司來看,我國目前設計公司有數百家,但普遍總體規模小,最大的專業設計公司一年也只有幾百萬元人民幣的營業額,整個行業基本處于散亂經營狀態,且設計產品偏于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美國青蛙公司給宏基公司做產品設計,一個訂單就是200萬美元。
新鮮血液補給也存在問題。目前,我國正式設立了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已超過200個,每年畢業生的數量也在大大增加,但工業設計人才短缺的情況并沒有緩解。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一名專家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畢業生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其主要原因是設計教育沿用傳統教育方式,忽略了設計教育應與實踐結合的特點,而國外一些工業設計教育發達的國家,其專業教師有90%來自于市場,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實踐課也占有重要比重,我國在這方面還有相當的差距;二是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廣告、裝修等工作,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很少,這是由于多數中國企業還不是很重視產品設計,學生在企業中沒有自己的位置。像周蘭這樣從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后直接進入聯想并如愿成為設計師的人還是少數。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際廠商則對優秀的本地設計人才敞開了胸懷,據悉,每年中央美院前五名的優秀畢業生,都被摩托羅拉收入帳下。
設計真的在中國登堂入室了嗎?還需要打一個問號。事實上,除了為數不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鄭重其事地將設計寫入公司戰略,更多的中國企業對此還是不以為然。“設計就是美化外觀”,這種觀念依然在中國盛行。一些企業熱衷于拿來主義,將國外的成功設計進行簡單模仿便推出相應產品,除了可能觸犯知識產權之外,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對于企業躋身國際品牌的努力也是一種戕害。“出于短期贏利的需要,很多中國本地手機廠商并不肯花費太多心思在設計上面,而是直接通過ODM的方式從國外購買,這樣的產品缺乏內涵。”摩托羅拉亞洲設計總監邱豐順說,“當然有一些廠商已經開始自己獨立做設計,比如聯想和TCL,它們也設計出了外觀時尚漂亮的手機,不過它們的產品還缺乏自己鮮明的個性。把Logo去掉,客戶還能夠辨認出它是什么品牌的手機嗎?這些公司在設計方面應該做得更好。”
邱豐順的這番話表明,表面上看,中外企業設計上的差距在產品外觀上,但真正的差距應該是在企業的文化內涵上。設計不僅僅是一種營銷策略,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對使用者體驗的高度關注,看看IBM筆記本隱藏的穩重、簡潔、高科技感吧,還有蘋果公司始終如一的簡約時尚,相比之下,一些中國企業的設計思路有點走偏了:一味求變,缺乏延續性。
這些困難看起來就像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可是部分勇往直前的企業已經沖到了半山腰,它們堅信自己勝利在望。“如果考慮到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只有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我們認為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以手機為例,2002年,中國手機廠商幾乎沒有設計,而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設計的影子。再過三五年,相信會是另一番情景。”邱豐順說。
“日本的工業設計已經有了將近50年的歷程,而中國的設計才剛剛起步。”北京洛可可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賈偉說,“中國家電企業在這方面已經開始顯露實力,像格蘭士、海爾等大型家電企業,他們的產品已經銷往全球,如果它們的產品設計不過硬,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如果把日本和國內企業的空調品牌遮起來,人們已經很難從外觀造型上看出差異。”
中國企業已經主宰了世界的制造業,誰能保證它們不會在設計領域同樣后來居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