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里的一篇課文,作者是顯克微支,他的作品語言豐富優美,被稱為波蘭的語言大師。同學們要是讀過這篇文章,相信都會被其優美的文筆和揚科的悲慘遭遇所打動。該文中的揚科被大伙兒親切地稱為小音樂家。既然是小音樂家,那自然是與音響離不開的。而文中對聲音的各種描寫方法,足以成為我們描寫聲音的典范。
首先,是直接敘述生活中的各種音響。如課文中說:“揚科很愛音樂,無論走到哪里,他總能聽到奏樂聲。”“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時候傳出腳踏地板的聲音,有時候傳出少女歌唱的聲音。”揚科在被抓,課文中這樣描述:“后來聽到罵聲,鞭打聲,小孩子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揚科躺在長凳上,還聽到“燕子正在樹上唱歌。姑娘們從地里回來,一路唱著:‘啊,在碧綠的草地上……’從小溪那邊傳來笛子的聲音”。這些句子中所說的“奏樂聲”“演奏”“歌唱”“腳踏地板”“少女歌唱”等,都只是對一些聲音來源的列舉,并沒加以形容、描寫,這是對聲音最簡單的敘述。不過,即使是這種簡單的敘述,也能為課文增添音響效果。
其次,是用形容詞來描寫聲音。這脫離了第一種方式的簡單敘述,加上了描述性的詞語來形容。如寫揚科悄悄地躲在鄉村旅店的墻角下靜聽到的音樂:“小提琴奏出輕快柔和的樂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調子和著。”小揚科聽了后,覺得小提琴的聲音是那么的美妙!揚科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像旅店里的小提琴那樣好聽”。揚科偷偷去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不小心觸動了琴弦,“黑暗里發出了一下輕微的凄慘的響聲”。“忽然屋角里有個睡得迷迷糊糊的聲音在粗魯地問”。最后,小揚科被發現了,結果“燭光在窗戶里閃動,院子里鬧哄哄的”。這里,用“輕快柔和”來形容小提琴奏出的樂曲聲,用“低沉”來形容大提琴的調子,用“美妙”來形容揚科聽到的小提琴聲的感覺,而“輕微的凄慘的”“睡得迷迷糊糊”的聲音,“鬧哄哄”的院子,也形容得很貼切。
第三,是用象聲詞來摹擬聲音。也就是用一些疊音詞來模仿聲音。如揚科去采野果,回來對媽媽說:“媽媽,樹林里在奏樂呢,噢咦!噢咦!”“在堆草料的時候,他聽到風吹得他的木杈嗚嗚作響。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來,啄木鳥篤篤地啄著樹干,甲蟲嗡嗡地叫。”在寫揚科自制的小提琴時是這樣描述的:“它聲音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小揚科死了,“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揚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這里面,“噢咦”“嗚嗚”“呱呱”“篤篤”“嗡嗡”“哼哼”“嘩嘩”等詞語,就是對聲音的最直接的模仿,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四,是用修辭手法來比擬。對各種聲音的性質、感覺,用另外一種相近的感覺來形容,如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將這種感覺描述出來。如課文里寫揚科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可是“它聲音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在這里就是用“蚊子哼哼”來比喻小提琴聲音的“小,太小”。這種手法,課文只用了一次,我們還可在其他文章里看到:“而這時候,蛙們卻叫得起勁極了。無邊的田野,一片蛙聲,如沸如騰,如鼓角齊鳴,如風潮迸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蛙》)這里用“如沸如騰,如鼓角齊鳴,如風潮迸涌”來比喻蛙聲。
第五,是用聯想法來描寫聲音。就是將自己聽到聲音后產生的聯想準確地描述出來。課文里,寫揚科在靜聽鄉村旅店里的音樂時,“窗戶里燈光閃耀,揚科覺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顫動,都在歌唱,都在演奏”。柱子是不會顫動、歌唱、演奏的,這都是揚科自己對音樂的感覺。而在課文《月光曲》中,在寫皮鞋匠聽到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感覺時,也用了聯想法:“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一篇不長的文章,居然用了五種方法來描寫聲音,而這些對聲音的描述,也讓我們對小揚科的音樂天分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看來,在文章里會用適當的詞和方法來寫聲音,也是一門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