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是山鄉的劇節,從立冬開始,一幕幕傳統喜劇便依次上演——
吃刨湯
年豬的嚎叫激蕩著山村,油亮亮的膘肉沸騰了農家小院。
“吃刨湯羅!”主人站在院門口一聲吆喝,親戚朋友走攏來,左鄰右舍走攏來,小院里熱氣騰騰,肉香四溢,笑語飛濺。
這是山村團聚的日子。
席上,碗盤交替,酒杯相碰,碰化了矛盾,碰濃了鄉情。
送
臘月,山村里哪家沒有肥豬的嚎叫,人們便往哪家送。 送去肥肥的臘肉。 送去濃濃的鄉情。
送去節日的祝福。
主人站在院門口,笑著送走那家,又迎來這家。送,成為山鄉一道特殊的風景。
洗
吃過“臘八飯”,家家便開始清掃。
陽塵掃下來,掃去積存的晦氣;廚具搬出來,洗出一片亮色。
清亮清亮的小河水,洗脆了女人們的哈哈,也洗凈了山鄉的疲勞與汗漬。
洗,洗,洗,洗亮了臘月,洗亮了日子。
山鄉以無比的整潔與亮麗,邁向新的一年。
趕場
你呼我喚,趕場去。
趕場去,去把年貨買回來;
趕場去,去把全家的期盼與歡樂買回來。
冷冷清清的鄉場漲起了大潮。擠,成了臘月鄉場的主題。
擠窄了街道,擠小了店鋪,擠出一片洋洋喜氣。
籮篼撞痛了腿,背筐碰痛了腰,沒有撞出火花,卻碰出一臉笑意……
迎新曲
學校操場上,老師筆走龍蛇,揮灑出道道彩虹,家家小院,頓時祥云籠罩。
而腰鼓隊的鼓錘,敲沸了山鄉;秧歌隊的紅綢,舞歡了人心。
“三下鄉”的隊伍又趕來湊熱鬧,科技衛生送進農家,演出與山民同臺。
秋千樹起來,龍燈扎起來。那龍,以希望作頭,以豪情作首架,老支書朱筆一點,龍猛然睜開眼睛,騰空而舞。
舞圓了臘月,舞圓了希望,舞得山村紅紅火火。
盼
外出打工的兒女們啊,怎么還不回來?新年咚咚的腳步聲,踩得母親的心好急!
晚上,母親守著電視機,專看春運,想在人頭攢動的車站碼頭,找到自己的兒女。
白天,母親從早到晚依著院門,望著山埡口,幾分期盼,幾分焦急。
“兒啊,快回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母親默默地呼喚著……
團年
年終于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走進了山村。
外出打工的兒女回來了,分家的兄弟聚攏來了,堂屋里,杯盞交錯,喜氣洋洋。
團年,是山鄉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儀式。
團年,是山民親情的一次檢閱。
團年團年,團結奮斗的一年,攢足勁的一次盛會。
敬牛
這是臘月最后的一個節日。
敬天敬地敬過祖先以后,便去敬牛。
牛是人類的朋友。
牛為人類辛苦耕耘了一年,豐收的喜悅里有它重彩的一筆。
過年了,人們并沒有忘記它。
主人將臘肉米飯端進牛圈,牛興奮地刨著蹄,刨出點點火星。
火星飛濺,化作初一早上院內盛開的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