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
又是一個難得的周末,好不容易攤上一個睡懶覺的機會。妻和她的幾個好朋友登瀘山多次,感覺甚好,說是讓心靈的幽深曲折與自然遙相呼應,感悟親近自然。一定要拉我去瀘山鍛煉感受一番。
海拔2317米,自唐至清依山勢修建的10多重寺廟掩映其間,被世人稱為“川南勝境”的瀘山就坐落在西昌市城東8公里美麗的邛海湖畔,逶迤數公里。瀘山山形“大體環圓,上狹下廣如覆鐘”,古人以半壁撐霄漢,寧城列畫屏”譽之。早在晉代就以“清、幽、麗、雅”聞名。
小時候,隨大人順崎嶇山路爬瀘山,那時候還沒有公路,在鳥的啁啾中幾個小伙伴打打鬧鬧中不知不覺就上了山。如果爬累了,叫一聲爹喊一聲媽,大人還來背一背,抱一抱。回家腳肚子酸疼,母親就會用熱水給我們燙腳,用手給我們搓揉,撫摸。印象中山道旁小攤販賣的涼粉酸甜酸甜、麻辣麻辣的,夠我們細細品味;記憶中瀘山上有廟,廟里有菩薩、鐘鼓、還有燎繞的香煙,和尚、尼姑和道士。
1973年初中畢業到農場當知青,分到螺髻山修水電站,每天就呼吸、生活在大山的懷抱里,每天就跋涉暢想在彎彎的山道上。一群知青相約登瀘山,那時正值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和尚尼姑不見了,寺廟山門皆毀,菩薩也絕大部分被砸爛推倒,造反的紅衛兵把“……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的毛主席語錄和“造反有理”的標語口號刷在山墻上。荒蕪的山野幾乎沒有更多的人影,我們站在歪倒的山門前,品嘗年少時不能讀書,“手捏鋤頭把,犯法也不大”的苦澀滋味,默默許愿,希冀早日跳出農門……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從學校畢業分回家鄉工作,經歷了風雨的洗禮,瀘山正在重修。眾多的僧侶、道士活躍在殘垣斷壁之間,一邊面對黃卷青燈誦經參禪,一邊修補被毀的寺廟,重塑金身,再筑神壇。一條從山腳到光福寺的公路已初見規模。于是登瀘山既可沿古柏夾峙的老路上行,也可乘車到大寺。瀘山上佛、道、儒三教都行動起來,終于有了一條修到干海子的石階路。我還寫下了“站在瀘山高處,就像站在一位綴滿勛章的巨人肩頭”的句子。
如今,登臨瀘山卻又是一種嶄新的氣象了。
車上108國道至四公里半,一溜車停在公路旁。妻說這都是從這里順小路爬山的,還有好多人是座公共汽車去爬山的呢。長長的爬山隊伍迎著朝陽正出沒在山林間。
我們乘車從瀘山腳下經過西昌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奴隸社會博物館,西康省技專遺址紀念碑來到光福寺,新修建的停車場和水泥公路邊,依然是長長的車隊和涌動的人群。
登山的人絡繹不絕,山道上,樹林里,寺廟中傳出人們親切的話語和笑聲。據說登山的一部分人是參加西昌市組織的團體鍛煉身體的,更多的則是自發上山來與自然對話的。《四川日報》就此還專門作了報道。
此刻,晨風習習,煙霧茫茫。我站在人來人往的石階上呼吸著山野的芬芳,讓如潮的人流把我融化。邂逅的朋友打著招呼,這時就是再夸張的動作和聲調人們都會友善地給予原諒和寬容。
登瀘山的人,既有中青年,也有老人和孩子。一些是鍛煉身體來的,他們氣喘吁吁揮汗如雨上山來,又健步如飛跑著下山而去。一些則有游瀘山的意思,他們停停走走,廟進廟出,“進廟薰一身香,出寺染一身綠。”還有一些則是漫無邊際任思緒馳聘,感悟自我慢慢拾階而上的。
置身在茂密森林的瀘山中,新鮮空氣過濾著被城市喧囂漲滿的肺部,翱翔的鳥和映人眼簾的奇花異草,施著蓬松大尾巴的松鼠自由自在地從樹上跳下,又迅速攀上樹去。給人樂趣和遐想,讓浮躁的心情舒緩,超然物外。一切瑣碎和寂寥透過斑駁的樹影皆已煙消云散。我站在“觀音閣”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徐家廟山門前,作為一個徐姓子孫,想著這座徐家廟主修建這座寺廟又讓其女出家修行延續香火……面對遠山近水,遙想人生短短幾十年風風雨雨,生命是那么渺小,又是那么偉大。或許人的價值就體現在生命的過程中,人類就是這樣世代相傳?!只有瀘山上千百年生長著的蒼松翠柏見證著時事的更迭,只有中國四大碑林之一的瀘山地震碑林在靜靜地講述著西昌歷史的嬗變。
爬過鐘磐隱約,木魚聲聲的菩提寺、玉皇殿、清羊宮至五祖庵。越往上爬,樹越深,林越密,遮天蔽日。越往上走寺廟越見端莊小巧,身心越感空靈無拘。枝如虬龍根如羅網的樹木藤蔓,冠蓋如云。此時有上百只猴子打破瀘山的靜謐,大人小孩精神為之一振,爭相向可愛的精靈喂食。據說引進和喂養這些小動物是西昌市的領導帶頭倡議,付諸實施的。人與動物和睦相處,與自然天人合一啟迪我們。我敢說,此時生活的磨礪,情感和積淀都化作了悠長的韻致。
乘興我們又登上瀘山頂上的干海子。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站在山頂與藍天之間,感受昊天之風,山高水長的意境。遠望青山橫黛,湖光涵藍,一片云蒸霞蔚的廣袤土地盡收眼底。銀箔似的安寧河從北向南,自遙遠的天際蜿蜒而來,兩岸阡陌縱橫處,是星羅棋布的村莊和錦緞般的萬畝田疇,筆直的高速公路橫貫其間。這便是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糧倉——安寧河谷平原。邛海在三面青山一面城的環抱中,一湖碧水波光云影,山水相連,妙不可言。山頂上還有帶著吊床在那里嬉戲的人們,久違的口琴正吹奏著“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是的,瀘山是母親溫暖的懷抱,容納著西昌68萬兒女的喜怒哀樂,瀘山又是西昌人民心靈的棲息之地。此時,我想起古代先賢老莊的觀點: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更覺至理名言。
風物常存,惟有自然同心同氣。
朋友,去感受瀘山,回歸清純,尋找視角與心靈酌結合;去與瀘山對話,認同和理解自然。一直走,你肯定會融化在藍天里……
下山的路上一副對聯涌上心來:“攬勝瀘山猶如畫中信步,泛舟邛海似云里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