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蜘蛛”(Spyderco)這個獨樹一幟的刀具品牌。這個誕生于1976年美國加州萊丁市的品牌,是由薩爾·格雷一手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壯大的。有意思的是,這家現(xiàn)以生產(chǎn)各式刀具聞名的公司當年卻并不是以刀具起家,而是生產(chǎn)一種名為“portable hand”的便利夾。這種便利夾主要用于電子零件加工,夾子本身是由4支可調整角度與方向的夾具手臂組成,該項發(fā)明的巧思與創(chuàng)意正是日后“蜘蛛”在競爭激烈的刀具市場中屹立不倒的資本。經(jīng)過3年的不懈努力,薩爾發(fā)明了三角形磨刀工具和第一把有刀夾的名為“clipit worker”的折刀。這是“蜘蛛”為躋身刀具市場而邁出的第一步。
1979年,薩爾希望能將“clipit worker”折刀批量生產(chǎn),由于當時的“蜘蛛”還缺乏自己的大型加工工廠,為了完美地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表達出來,薩爾只能四處尋找能生產(chǎn)高品質刀具的工廠。在當年的舊金山SHOT SHOW刀展上,他在會場中遇到了傳奇的刀具設計大師馬國森。當時馬國森已經(jīng)和日本的刀具加工工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如果能通過馬國森的關系由日本加工生產(chǎn),對于“蜘蛛”來說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由于“蜘蛛”此時還是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公司,盡管通過馬國森得以 認識了日本的代加工生產(chǎn)廠,但如何與其建立良好的默契與信賴關系,卻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幸運的是,在深具大家風范的馬國森的慷慨協(xié)助下,“蜘蛛”得以迅速與日本代加工生產(chǎn)廠合作生產(chǎn)他們自己的刀具。不僅如此,馬國森還慷慨地將他的刀具鎖定設計(front lock)提供給“蜘蛛”作為參考,使“蜘蛛”從中獲益匪淺,并開始建立起實用的刀具風格。對“蜘蛛”而言,馬國森是永遠難忘的貴人。
說到這里,“蜘蛛”這個獨特的公司名稱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原來,“Spyderco” 這個名字是由“Spyder”這個詞衍生而來的,對薩爾而言,這個詞代表了兩重意義:一是代表公司成立初期所生產(chǎn)的外形酷似“蜘蛛”的便利夾,另外便是代表當時在歐洲評價甚高的保時捷跑車。薩爾希望他所生產(chǎn)銷售的商品能為消費者提供最優(yōu)異的性能,因此公司便以“蜘蛛” 為名以自勉,并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遇到像馬國森這樣的大師鼎力相助以外,“蜘蛛”成功的秘訣還來自于與客戶之間的互動。“蜘蛛”在創(chuàng)立之初只是一個僅有60名員工的小公司,為了發(fā)展業(yè)務,薩爾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刀展、商展,只要是他們認為可能有潛在客戶的地方,就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為了讓客戶滿意,他們不斷與客戶進行互動,示范產(chǎn)品功能并聆聽顧客的意見,從中了解消費者對于產(chǎn)品的評價和使用心得。這樣不斷的努力漸漸有了成效。剛開始參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對“蜘蛛”的展位感興趣,也很少有人會停下來觀看他們的產(chǎn)品,但到了后來,他們的展位成了人氣最集中的地方,甚至連展會主辦單位都贊許“蜘蛛”的產(chǎn)品。
“蜘蛛”可以說是美國制刀產(chǎn)業(yè)中富有創(chuàng)新理念的公司,藉由第一把“clipit worker”折刀的推出,從此走上了不斷創(chuàng)新的道路。這也給其他刀具設計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許多公司都開始更努力地研發(fā)推出各種創(chuàng)新刀款,所以“蜘蛛”的勤奮上進對促進美國制刀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功不可沒。雖然以創(chuàng)新為設計理念,但是“蜘蛛”卻深諳“實用至上”的道理,從最小巧的瓢蟲刀款(ladybug)到大型的軍用刀款,每一款設計都盡力避免華而不實的設計,以最基本的設計風范 ——簡單實用,來完成令用戶滿意的產(chǎn)品。經(jīng)過近30年的研制開發(fā),“蜘蛛”已經(jīng)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行業(yè)領袖風范。
“蜘蛛”刀最主要的設計特色有3項,圓洞(round hole)、刀夾(clip)和鋸齒刀刃(spyderedge)。圓洞是“蜘蛛”專利注冊的設計,目的是便于單手開啟刀刃。所有的“蜘蛛”折刀都有這樣簡單且容易開啟刀刃的圓洞設計。除了方便拇指開啟刀身外,大部分刀款都能滿足寒帶地區(qū)戴手套操作的需求。圓洞的基本操作方式如下:將刀柄背部靠在手掌與4個手指彎曲的部位,用小拇指與無名指或中指將刀夾扣住,然后將大拇指放置于圓孔上,接著將拇指向上推并往外側畫圓,此時另一側的3個手指需要將刀夾及刀柄夾住,這樣便可將刀身輕易打開。總體而言,“蜘蛛”的圓洞開啟設計突破了傳統(tǒng)的指甲溝槽設計,方便使用者將刀身用單手打開,同時切割使用時也不會有開啟鈕卡住物體的問題。這也是“蜘蛛”刀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之一。
刀夾是“蜘蛛”革命性的設計,從1981年推出第一把折刀開始,刀夾的設計就融入到蜘蛛刀具之中。這個設計在今天看來已習以為常,但在當時卻改變了數(shù)百年來人們攜帶刀具的方式與習慣,并奠定了新一代戰(zhàn)術折刀的設計基礎。 “蜘蛛”的刀夾設計創(chuàng)意靈感來源于薩爾平日攜帶的一個鑰匙圈。這個長得像青蛙的鑰匙圈可以將鑰匙放入口袋而露出青蛙的頭和前腳,就像是一只青蛙夾在口袋上一樣,這樣簡單的設計讓使用者無需將手伸入口袋即可取出鑰匙。心思縝密的薩爾直覺到這樣的設計對于隨身攜帶的刀具同樣相當便利,于是便開始嘗試在刀上設計刀夾。雖然目前大多數(shù)刀具都將刀夾視為折刀必備的設計之一,但追本溯源,“蜘蛛”才是開山功臣。
刀夾貌不驚人,其形狀如同鋼筆的筆夾,其用途就是將刀具夾在口袋或者腰帶上。在沒有刀夾之前,人們都是將刀具放在刀鞘或刀套中攜帶,“蜘蛛”推出刀夾以后,不僅方便了使用者日常更快捷地取用刀具,同時也讓使用者在緊急關頭也能鎮(zhèn)定自如地迅速完成任務。發(fā)展到今日,配合不同的刀型、用途以及不同的攜帶方式,“蜘蛛”推出了可上下互換、左右對調的刀夾設計,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者能夠以刀尖朝上或刀尖朝下的方式安全攜帶,而左右互換則是讓習慣左手用刀的人也能方便使用。
多數(shù)刀具都有鋸齒刀刃設計,但是“蜘蛛”的鋸齒刀刃設計卻與眾不同,其外形類似波浪狀,兩個小波浪伴隨一個大波浪,一直延伸下去。普通的鋸齒刀刃由大小弧形刃構成,而“蜘蛛”鋸齒刀刃獨特的波浪狀,使得刀刃尖端更加堅固,同時弧形的切割刃可以多重角度將切割物切開,這一設計雖增加了加工難度,卻換來了更強的切割力和耐久力。其強大的切割力甚至可以割開凱芙拉防護手套。 “蜘蛛”有一幅很獨特的宣傳廣告,描繪了一把“蜘蛛”刀攔腰斬斷了一根鋼纜的情境。雖然誰都看得出這是不可能的,廣告中的文字也說明了這是夸張的描繪,但是它的創(chuàng)意是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潛水員在水下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他的同伴被鋼纜纏住了,他們想盡了辦法也無法掙脫束縛,又沒有合適的工具來剪斷這樣的鋼纜。如果不盡快剪斷鋼纜,同伴將因氧氣耗盡而被窒息而死。誰也不忍眼睜睜地看著同伴就這樣死去。情急之下,這名潛水員掏出隨身的蜘蛛Mariner(水手型)刀——一把全鋸齒刃的救生刀,抱著試一試的心理開始鋸那根鋼纜。這對于刀具來說,無疑是超出正常使用范圍的摧殘,而為了救人,他已顧不了這么多了。結果憑著刀具優(yōu)良的刀身材質和強悍的鋸齒刀刃設計,他居然鋸斷了那根鋼纜。雖然他著實花了一些時間,而且刀刃因此也全毀了,但同伴寶貴的生命因此而得救。如今這把刀由蜘蛛公司代為收藏,而那位潛水員得到了一把全新的相同型號的刀。就是這一不可思議的奇跡演變成蜘蛛公司的廣告被廣為宣傳。
刀具不僅是一把工具,也是結合科技與創(chuàng)意的藝術結晶。在美國,“蜘蛛”被稱為“標準創(chuàng)立者”。從誕生起,“蜘蛛”從來沒有停止過給刀具界和廣大用戶帶來新的設計和驚喜,其以創(chuàng)新的設計、精良的選材、完美的工藝,造就了蜘蛛刀具長久不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