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時光似箭,驀然回首,輕武器的前輩——劉老已是80華誕。作為他的學生,回顧他的志趣、生活,自然話題多多,在此之際,采擷幾則,同讀者共慶共享,共同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事業上的“創”
從1953年開始,劉老先后參加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學院、后勤工程學院步兵武器(后改稱輕武器)專業的開辦。1976年夏,在我軍輕武器論證研究所的創辦過程中,由他制定科研設備預算、科研計劃,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在平房的集體宿舍里,劉老冒著高溫,戴著眼鏡,伏在蚊帳里的床板上,不知疲倦地工作。
1978年4月1日,由他發起、經過批準的《輕武器快報》創刊號出版。當時是從刻蠟版、油印開始的,后來改成打印,到1988年第333期才開始鉛印。從創刊到第217期的主編都是劉老親自掛帥,選擇原文資料、全部譯稿的審校由他一人承擔,并帶頭翻譯,直到后來擔任輕武器論證研究所的副所長才脫手。1982年第 193期以前,《輕武器快報》每周一期。當時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快報快報,一周一報。”劉老認為搞科技信息要拿出革命精神,“快”、“多”、“準”是根本,特別狠抓了“快”字。在他的領導下,資料部門的工作既緊張又愉快。《輕武器快報》在1980年代的大量發行,正好迎合了文革時期長期的信息封閉后,兵器戰線對知識的渴望,起到了久旱逢雨的作用,歷史功績不可泯滅。
外語能力上的“奇”
劉老酷愛學習外語,除精通英語外,還靠自學掌握了俄語、法語、德語、日語和西班牙語等,并能熟練運用這些語言自由對話。在“哈軍工”二系時,他與教研室蘇聯輕武器顧問維納戈拉朵夫天天用俄語密切交流,宛如同籍老鄉;美國的M16步槍設計師斯通納來華訪問,二人用英語對話,談笑自如;1984年到比利時參觀期間,他用法語與外國友人交談。作為精通6門外語的輕武器專家,在創辦《輕武器快報》期間,劉老總是對每種語言的雜志首先進行瀏覽,而后分發給英、法、德、日、俄文專業的年輕人進行翻譯。由于他們是專門學習語言的,不熟悉輕武器專業,因此交回來的譯稿謬誤多多,劉老便對每一個語種的譯文,都進行逐句逐段的校改。對一些關鍵性的錯誤,先記在筆記本上,然后把本人叫去,當面解釋錯在哪里。當時,劉老反復給大家講翻譯注意事項和標準,特別是提出要做到像清末大翻譯家嚴復所說的“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要忠實于原文,做到確實可靠,信而有證;所謂“達”,就是要透徹地表達原文思想,譯出原文的韻味和語感;所謂“雅”,即雅正,就是要符合漢語規范,做到文從字順,語言流暢。另外還要求譯者口筆兼能,口譯時要達到清末文學家、翻譯家林纖所說的“耳聽手追,聲已筆止”的水平。
花公家錢的“摳”
輕武器的寒區試驗需要在天氣最冷的時候,在中國境內最冷的地方進行。記得1982年底的那次寒區試驗,輕武器論證所以劉老為首的23人試驗隊和15噸物資從北京出發,奔赴黑龍江省呼瑪縣西山口臨時試驗場?;疖囘^了齊齊哈爾后,車廂玻璃就被外面厚厚的冰塊封死,什么也看不見,只聽得鐵軌的隆隆聲。試驗時間為1982年12月19日到1983年1月7 日。當時試驗條件十分艱苦,而試驗主帥劉老對公家的錢把得特別嚴,連整個試驗后的紀念品都舍不得買。這次寒區試驗非常成功,為我國小口徑槍彈的研究、裝備奠定了基礎。
對廠家饋贈的“怕”
1980年代初,四川一家兵工廠研制定型了一挺約40kg重的12.7mm高射機槍。同時,湖南一家兵工廠在已定型的1977式12.7mm高射機槍基礎上,再減輕30%的質量而定型一款產品。這兩個產品都經過了嚴格的定型試驗審查,都可以列裝,但部隊只能訂一種產品,怎么辦?總后軍械部請出劉老帶隊的評選小組在西昌高射靶場進行了一場實彈射擊評選。此次選型關系到兩個產品的生死存亡,競爭異常激烈。評選小組成員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雙方廠家的關注。在這種尖銳對立的選型試驗中,劉老等人主持公正,最終做到各方滿意。事過幾個月后,中選的工廠來京人員給劉老等人每人送了一個套裝的電子表和鋼筆,表示謝意。劉老堅決退回,當時他說:“防微杜漸,螻蟻之穴可潰大堤,共產黨員就要干干凈凈?!?/p>
劉老高風亮節,為我國輕武器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給學生們樹立了榜樣,不愧為人師表。在劉老80大壽之際,僅表學生之祝賀?,F在北京的學生石陶、李偉如、??苏?、彭棣輝、肖輝、王永悅、周啟煌、肇普豐、黃遠模、尉遲瀛、田從泰、龐益清、李光文、虞福增、馬式曾、袁國柱、曹亞興、吳景元、劉國椿、李春田、馬德佑、薛振林、王克臣、蔣秀珍等恭祝。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