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更好!!最好!!!
劉學昌
熱烈祝賀《輕兵器》出版200期!自1978年創刊27個春秋以來,《輕兵器》提供了大量的輕武器信息,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由于我工作的單位與《輕兵器》是近鄰,因此我可能是最早閱讀《輕兵器》的讀者之一。20世紀80年代我開始向《輕兵器》寫稿,到了90年代逐漸多了起來,一直到上個世紀末停止寫作為止。《輕兵器》內容豐富,圖片精美,欄目眾多。很多文章寫得深入淺出,讀起來趣味盎然。2005年年初,我又驚喜地看到《輕兵器》從月刊轉為半月刊,這的確是向前邁出了堅實一步。目前《輕兵器》由十幾位不同門類的專業人才組成,實力雄厚,思維活躍。在此衷心地祝愿廣受讀者歡迎的《輕兵器》好!更好!!最好!!!

王正和
火熱六月,迎來貴刊創辦27年、出版200期,在此表示熱烈祝賀!這200期確實來得不易,出版周期從季刊 ——雙月刊——月刊——半月刊,發行范圍從輕武器學會與專業情報網內部發行擴展到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正如今年第4(下)期刊登的讀者反映的“變得更加好看,每次打開《輕兵器》都有一種全新的感覺,里面的內容引人入勝,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意味”那樣,還有“個性化” 的封面設計、電腦制作、網絡電子版等時尚舉措。這些事實說明,《輕兵器》正在迅速發展。
上述發展背后,除了各方關照與支持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貴刊全體同志的辛勤工作與經營。你們努力傳播輕武器行業的最新信息與精髓,不僅給專業人員提供業務幫助,更給廣大讀者帶來文化生活上的樂趣與享受。現在期刊市場競爭激烈,不發展難于生存,辦刊的確非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你們不墜青云之志與辛勤經營,一定會使《輕兵器》加速發展。

職掌大旗,堅守陣地--寫在《輕兵器》200期之際
楊南鎮
200期,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大數,都是一個值得回首的輝煌歷程,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里程碑。
伴隨著人類文明發祥的歷史,輕兵器幾乎經歷了所有的風雨滄桑。在當今光怪陸離的兵器世界里,輕兵器可能是最輕的,但它所淀積的歷史卻是最厚重的;輕兵器可能是最小的,但它所蓄積的內涵卻是最宏大的……
如果把設計一門火炮比作是一個普外科的手術,那末設計一支輕武器就可以比喻為一個心腦外科手術;如果把一件重型兵器比作是一個舞臺上光彩炫目的明星,那么一件輕兵器就可以比喻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詞曲作者;如果把200期《輕兵器》看作是 200次戰斗,那么可以說《輕兵器》已經從一個稚嫩的新兵,成長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戰士,技藝越發精湛,功力越發高強;如果把輕兵器比作當今兵器王國列陣中的一支隊伍的話,那么《輕兵器》就是這支隊伍的一桿獵獵的大旗。職掌大旗是需要勇于開拓和敢于犧牲精神的;堅守陣地是需要艱苦卓絕和傾注心智的。我們從200期《輕兵器》那宏大的時空中,不僅看到了輕兵器的歷史和未來,而且也看到了《輕兵器》人“心腦外科手術”般的精益求精;看到了《輕兵器》人“老戰士”般的勇敢與機敏,當然也感悟到了《輕兵器》人用默默的奉獻鑄就的璀璨與輝煌……
輕武器伴隨人類文明走來,也將伴隨人類文明去迎接未來。愿《輕兵器》大旗獵獵,猛智常在,“兵”越用越靈活,“仗”越打越漂亮。

卞榮宣
值此《輕兵器》出版200期之際,我表示熱烈的祝賀!對編輯部的新老同仁表示誠摯的問候!同時,對編輯們認真修改和加工我的一些拙文,使之得以和廣大讀者共享,表示深深的謝意!
單從數字上看,200期,也許不足掛齒。但在我看來,200期,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它是雜志編輯和作者多年來心血和汗水的結晶,也是上級領導和廣大讀者熱心支持的結果。我是輕兵器情報網的聯絡員,深知作為情報網惟一刊物的《輕兵器》,其創刊20多年來對我國兵器行業的貢獻以及所取得的社會效益,是不能僅用一個“大”字來形容的。她既堅持為輕武器科研、生產人員服務的前瞻性原則,不斷向他們提供所需的輕武器信息,使他們從中得到啟迪,幫他們開拓視野;又從普及國防教育和傳播輕武器知識的角度,向廣大兵器愛好者特別是青年朋友適時介紹國內外輕武器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戰爭中的應用,讓他們感受歷史的滄桑,滋養愛國的情懷。《輕兵器》所刊文章雖然不能說是篇篇錦繡,字字珠璣,但大多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特別是幾次改版之后,圖文并茂,詳略分明,裝幀考究,更加吸人眼球。
在新的世紀,數字化戰場和非傳統的軍事行動,將為輕武器提供新的發展和使用空間。如何根據信息化戰爭的需求發展我軍需要的輕武器,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作為輕武器行業的專業刊物,《輕兵器》理應為之做更多的貢獻。我衷心希望,編者、作者、讀者共同努力,使《輕兵器》越辦越有特色,越辦越受歡迎!

隨《輕兵器》一起成長
金云鳳
撰寫槍械結構文章。從此,便與《輕兵器》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余年來,每年都要為《輕兵器》寫幾篇稿子,完成“讀者信箱”的作業,給讀者寫回信。我學的是輕武器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在為《輕兵器》撰稿及工作的同時,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技術水平在不斷增強,對輕武器行業發展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輕兵器》在不斷發展壯大,我在為《輕兵器》工作的同時也與《輕兵器》一起成長,這些都要感謝《輕兵器》雜志、歷任主編以及一批批的編輯們為我提供了貼近《輕兵器》的機會,并不斷在鞭策我進步,使我的工作生活更充實。
十幾年來,為《輕兵器》寫了一些文章,滿意的很少,自認為滿意一些的或許是《莫要輕視現實的步槍設計思想》、《槍彈名稱縱橫談》、《接口 ——實現槍械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審視美國輕武器裝備的技術狀態管理 ——軍品采辦》、《曾經輝煌的反坦克步槍》等為數不多的幾篇。盡管文章平平,但卻是努力去做,即便如此,每次文章完成后總有意猶未盡和需要更深層次思考的感覺。
在《輕兵器》200期來臨之際,希望《輕兵器》用足可利用的資源,吸引更多的眼球,爭取更大的進步。
從讀者到作者——我與《輕兵器》的14年情緣
三土
這段情緣起始于1991年底某雜志上刊登的《輕兵器》即將公開發行的廣告。對于當時正為找不到一本專門的輕武器類雜志而苦惱的我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福音。以后每隔兩個月拿到《輕兵器》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節日了。拿到第一本《輕兵器》時的那種激動與期待交織的心情,至今仍難以忘懷。雖然那時的《輕兵器》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她為渴求知識的我打開了通向古今中外輕武器的一扇智慧之窗,劉學昌、馬式曾、王正和、韓奎元……這些讓我永世難忘的前輩大家,以他們的學識和文采,為我講述那些名槍、名彈背后的歷史故事。從大學畢業至今,雖然經歷過很多波折,但《輕兵器》仍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隨著資料的積累和閱歷的增加,我也萌發了向《輕兵器》雜志投稿的念頭。巧的是,在2002年的一次扶貧活動中,我接觸到抗戰期間本地一種叫“馬廠造”的自制步槍的線索。經多方查找資料,我寫了《“馬廠造”的故事》一文,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投給了雜志社。沒想到,王曉濤副主編隨后就給我打來電話,對稿子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指導意見,幾經修改之后,這篇文章終于在2003年第3期的《輕兵器》上刊出了。看到自己的文章登上了最心愛的雜志,心里別提有多興奮和自豪了。這也進一步堅定了自己撰寫此類文章的信心,隨后又相繼在《輕兵器》上發表了《漫話“漢陽造”》、《風雨飄搖廿載 ——“中正式”步騎槍》、《日本軍國主義的“利爪”——淺說30年式刺刀》等一系列文章。雖然這些文章得到了讀者的肯定,但作為非專業出身的作者,我深深知道自己只是站在前輩們 “巨人的肩膀”之上,要想寫出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的好文章,自己還需要不斷積累和挖掘資料,不斷學習和提高。
時值《輕兵器》發行200期之際,我以讀者和作者的雙重身份,衷心祝愿她能越辦越好,為海內外輕武器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知識和相互交流的園地。

楊理明
我是一名專業從事輕武器研究的技術人員,在我的輕武器研究職業生涯中,影響最大的因素有兩個,《輕兵器》雜志是其中之一。
《輕兵器》創刊伊始,就以她清新的文風、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深深地吸引了我,成為我專業技術工作中獲益匪淺的良師益友。從1978 年《輕兵器》正式創刊開始,我便是她的忠實讀者,二十多年來從不間斷,每期必讀。當一個新的研究項目開始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查閱《輕兵器》,看有沒有相關的新資料;當研究工作中遇到難關需要攻克時,也一定要去查閱《輕兵器》,找一找上面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輕兵器》為我的工作打開了一扇了解國內外情況的窗戶。
《輕兵器》不僅是我職業生涯無言的老師,而且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為《輕兵器》撰寫稿件,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輕兵器》第54期上的“鋁合金復合裝甲”一文,當我的文稿成為鉛字、在《輕兵器》上正式發表時,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雙手發顫,連不足200克的雜志都拿不穩,此情此景,至今記憶猶新。在其后的20余年間,我以各種筆名在全國十余種雜志上,發表了多個有關輕武器的論文、譯文和科普文章二百余篇,僅在《輕兵器》雜志上發表的就有近百篇。一有好題材,我便寫出來投給《輕兵器》。同時《輕兵器》上的各種資料與信息,為我開闊了眼界,《輕兵器》伴我度過了數十年輕武器研究的職業生涯。

Dboy
雖然我在小學時就喜歡看軍事雜志,又特別喜歡這些雜志上有關輕武器方面的文章,但與《輕兵器》的結緣卻是在1993年,據說此前的《輕兵器》還是內部刊物,所以連聽都沒聽說過有這種專業雜志。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個郵局的書刊門市部看到一本封面有一支SPAS-12霰彈槍的雜志,這就是《輕兵器》1993年第5期的封面。當我翻看里面的內容,發現全是介紹輕武器的,如饑似渴地讀了好幾遍,從此我每隔一個月都要特別注意郵局的門市部,因為雙月刊時代的《輕兵器》還不像現在這樣在路邊的書攤就能買得到,而且數量還不多,晚兩天就可能買不到了。當我發現這本雜志的專業性是如此的強,于是又設法通過郵購買到以前的一些過刊。從1993年到現在,《輕兵器》從雙月刊變成了月刊,現在又變成半月刊,不再需要兩個月焦急的等待,而且買雜志也方便多了,但是現在看完一本雜志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得多,也許正如某位編輯所說,是老讀者的水平提高了。讀《輕兵器》10多年了,但雙月刊時代那種每兩個月一次的期待感覺仍令我難忘。
·相關鏈接·
《輕兵器》發展歷程素描
1977年中國兵工學會輕武器學會籌備組和剛成立的輕兵器專業情報網召開聯席會議,決定輕武器學會的學報與情報網的網刊合刊發行,稱為《輕兵器》,作為互通情報、交流研究成果、技術討論、活躍學術思想的學術刊物,在兵器系統內部發行。在此之前和《輕兵器》發行后的若干年間,208所也在編輯、發行著《輕兵器技術》和《國外輕兵器簡訊》兩種內部期刊,為油印。
1978年底,《輕兵器》第1期試刊發行,邢文遠任主編;到公開發行為止,《輕兵器》一直作為行業內的學術性技術刊物。
1979年《輕兵器》發行了兩期;1980年改為季刊。
自1987年第1期起,《輕兵器》上的“內部刊物”換上了 “限國內發行”字樣;改為雙月刊;有了明碼標價,每期定價為 0.70元;在同年第3期上有了“北京市期刊登記證第1545號” 的字樣,從此《輕兵器》公開發行。
1988年在《輕兵器》的版權頁上去掉了“限國內發行”字樣,每期定價為1.20元。
1992年定價改為1.50元。
1993年第1期起,《輕兵器》改為彩色封面,開始通過郵局試發行;第3期起,增加了中插彩頁;定價仍為1.50元。
1994年起,《輕兵器》全部通過郵局發行,發行量數十倍增長;辦刊方向由技術研究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化,讀者對象向行業外的讀者傾斜;每期定價改為1.70元;當年出版了A、B輯的《中國輕兵器》增刊,這是《輕兵器》有史以來的第一套增刊。
1995年《輕兵器》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內部實行了獨立核算,且成立了郵購部,期刊的報道內容進一步向行業外讀者貼近,每期定價改為2.20元。這年初,在邢文遠主編的推薦下,由褚倩倩擔任《輕兵器》主編。1995年是出版界的“黑色95年”,紙價上漲驚人,幾乎所有期刊社都是入不敷出,《輕兵器》雜志當年虧損。
1996年《輕兵器》定價改為3.40元;出版發行了《輕兵器》 A、B輯精選本。
1997年開始籌劃月刊,同時,期刊的用紙提高了一個檔次,定價改為3.70元;出版發行了《輕兵器》精選本。
1998年,《輕兵器》改為月刊,每期定價仍為3.70元;開辦了輕兵器網站。
1999年,《輕兵器》改為大16開本,定價不變。
2000年,《輕兵器》增加了彩頁篇幅,每期定價改為4.00元。
2001年,《輕兵器》每期定價改為4.20元,期刊廣告業務初具規模,并成立了期刊發行部;出版發行了《輕兵器增刊·刀劍專輯》。
2002年,《輕兵器》改為全彩版,每期定價改為5.70元;從這一年起,《輕兵器》每年出版一套以學術研究為主要內容的《輕兵器》論文集。
2003年,《輕兵器》每期定價仍為5.70元;成立了《輕兵器》雜志社。
2004年,每期《輕兵器》隨刊贈送8開彩圖;同時,增加了期刊頁碼,每期定價改為6.50元。
2005年,《輕兵器》改為半月刊;每期定價改為6.20元;在北京德勝門外大街11號設立了《輕兵器》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