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婚后子女撫育費用能否變更?
我國《婚姻法》第37條規定:“離婚后,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關于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法律做出這樣規定的目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雙方的收入情況及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需求數額往往會發生變化,使得以離婚時的情況為依據做出的關于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者判決不盡合理,不加以變更就無法保證子女正常的生活和受教育的需要。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規定,離婚后,子女要求增加撫育費有下列情況之一,父或母有給付能力的,應予支持:1.原定撫育費數額不足以維持當地實際生活水平的;2.因子女患病、上學,實際需要已超過原定數額的;3.有其他正當理由應當增加的。
二、如何確定撫育費的給付期限?
我國《婚姻法》第21條第2款規定:“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意見》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對于給付子女撫育費的期限,做出以下規定:1.撫育費的給付期限,一般至子女18周歲為止。2.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以其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并能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給付撫育費。3.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給付能力的,則父母仍應負擔必要的撫育費:一是喪失勞動能力或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的;二是尚在校就讀的;三是確無獨立生活能力和條件的。
三、如何確定撫育費的給付數額和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意見》規定,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用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給付子女撫育費的一方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應按月給付;沒有固定收入的,如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則撫育費可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定期給付。無論是按月定期給付還是按半年、一年定期給付,人民法院在調解協議或判決中,都應明確定期給付的具體時間,以便于執行。當事人有充分的經濟能力,亦可一次性給付。有特殊情況的,如涉外的或涉港澳臺的離婚案件,撫養方居住在我國境內,而給付撫育費的一方居住在國外或港澳臺的,在審判實踐中,對撫育費一般都做一次性給付的處理,以避免日后發生執行困難。(山東省昌樂縣司法局 田慶軍 張兆利 郵編: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