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第七個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一號文件有什么新內容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國務院新聞辦1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詳細解讀了這個讓億萬農民驚喜的“一號文件”。
在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著力于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直接帶有資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當大的比例。人們相信,2005年中國農業會走得更好。
6大政策看點
翻開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國家財政開始越來越多地向農村傾斜,農民享受公共服務的狀況有了積極的變化。在繼續堅持“減法”“少取”的基礎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2005年,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
——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005年國家科技投入將不斷提高用于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于縣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事實清楚地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
抓住增收之本
陳錫文反復強調,解決我國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絕不能說去年農民增收比較多,農民收入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從今年的一號文件中能看到,去年給農民的實惠全部都保留著,并且都得到了新的加強。這說明,盡管文件強調的主題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可是絲毫沒有忽視農民的增收問題。
但我國農村有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都要靠政府補貼讓他們致富,這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強調政府對農民采取增收減負政策的同時,還要找到農民致富的治本之策,就是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只有這個能力加強了,農業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農民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更多的收益。
縮小城鄉差距
去年農民收入增加是比較多的一年,但城鄉居民收入之間仍存在著較大差距,2003年的測算大概是3.23倍,也就是3.23個農民的收入相當于一個城鎮居民的收入。
陳錫文說,為增加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央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這幾點:一是中央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來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二是要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調控,保證供求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三是不斷減少農民的數量,使得繼續務農的農民逐步地擴大經營規模;四是在財政方面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取消“兩工”之后,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呢?這是近兩三年來各地農村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中央的政策歷來是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的。這次的文件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點,第一,只要農民能夠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工程;第二,通過嚴格民主討論的決策程序;第三,要讓農民參與監督這些工程費用的開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繼續由農民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
文件中也明確規定,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要建立對農民投工、投勞的小型水利工程給予購買材料的部分經費補貼,后者隨著國力的增強會不斷地加大。
采取措施減少貧困人口
陳錫文說,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我國貧困人口又減少了約300萬,目前尚有2600萬貧困人口。為加快減少貧困人口的步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4條措施:
第一,明確要求中央財政繼續增加扶貧資金的投入;第二,經過探索,提出把各方面投入貧困地區的開發性資金結合起來綜合使用,推出“整村推進”措施;第三,鼓勵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民就業;第四,政府要增加投入,對于貧困地區,尤其是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對他們進行專業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夠更多地轉移到其他地區去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