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一體化的啟示
趙曉
正是這種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退一步進兩步的務實作風,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地區一體化的樣板
5月29日,在對《歐盟憲法條約》進行的公決中,近55%的法國人投了反對票,從而否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由一個地區組織制定的憲法。法國是歐盟的創始國,從最初的比荷盧三國煤鋼共同體,到后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一直到今天的歐洲聯盟,幾乎從頭至尾,歐盟的全部構想和概念,都是法國政治精英主導下的杰作。因此,作為歐洲一體化“火車頭”的法國的否決被認為是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打擊,英國《衛報》就此發表評論指出,法國人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就像心臟對身體說“不”。有人甚至擔心歐洲一體化進程會因此止步不前。
《歐盟憲法條約》遭到半數以上法國人的反對,反映出法國當今社會深層次的問題:歐盟大幅度東擴之后,經濟比較落后的中東歐成員國,對歐盟財政預算、發達成員國的投資、就業和社會安全等領域,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繼而使人們對歐洲的統一進程產生了懷疑。 就法國而言,很多人反對歐盟憲法,就是因為歐盟持續整合的進程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好處,反而還降低了他們的生活素質,有很多人因為工廠向東歐遷移而失業。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加上“反憲”運動的種種渲染和宣傳,很多選民自然會對歐盟憲法產生偏見。
此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許多反對歐憲條約的法國人實際上并沒有讀過這部重要文件,或者讀不懂總計448條、850多頁的條約文本,但卻認為歐憲條約沒有直接回答他們最關心的就業、工資、企業外遷等具體問題,因此采取排斥態度。
因此,正如法國人自己所說,他們“不反對歐洲一體化,只是認為它來得太快了”;問題不再是“贊同還是反對憲法”,而是“贊同還是反對現任政府”。其實,這次挫折對歐盟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東擴中,政治意義的確占了過多分量,而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未能得到充分考慮。此次,法國老百姓站出來說“不”,只是歐洲老百姓發泄不滿情緒的一個側面。6月中旬即將召開歐盟首腦會議,相信歐洲政治家們會就一體化的未來進行更全面的論證和磋商。因此,歐盟委員會負責企業和工業事務的副主席費爾霍伊根分析說:即使法國公決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不意味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中止。
事實上,歐洲一體化遭遇這樣的重大挫折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在歷史上,從查理大帝到路易十六,從拿破侖到希特勒,無不試圖以暴力吞并的方式實現歐洲的統一;18世紀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康德就提出過European Idea的概念,實際上就是歐洲大一統的思想,因此,可以認為歐洲的政治和經濟一體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具有更悠久的歷史和思想基礎。二戰結束后不久,歐洲政壇精英便開始邁出了統一的第一步,從煤鋼聯營到歐洲經濟共同體,一步一個腳印,雖有挫折,但一體化的進程始終沒有中止。
1954年,法國國民議會否決了歐洲防衛共同體條約;196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反對把歐共體內部的決策機制從一致通過改變為多數贊成;1992年,丹麥全民公決中否決了旨在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6年,歐盟對爆發瘋牛病的英國實施牛肉禁運,作為報復,英國時任首相約翰·梅杰宣布,英國將采取“不合作政策”,阻撓歐盟的決策過程;2001年,愛爾蘭選民投票否決了有關歐盟憲法和歐盟擴大問題的《尼斯條約》。這些困難最終都通過各種方式得到妥協或化解,歐洲一體化進程得以穩步推進。
長期以來,歐洲一體化進程實行“一個都不能少”的“齊步走原則”,把大量時間“耗費”在內部整合,凝聚共識,爭取人心等看起來成效不大的事情上,但正是這種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退一步進兩步的務實作風,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地區一體化的樣板。多年來,歐洲政治家們一再用這樣的智慧和行動,證明了其化解危機、甚至轉危機為機遇的能力。
過去的幾十年,在歐洲之外的許多地方,人們看到、聽到了不計其數的協議、條約、聲明的誕生,也會為某些一體化的宏大敘事所感染一時,但直到今天,這些地方的一體化步伐依然在一種低水平上徘徊。很多時候,為了照顧彼此的面子,為了樹立形象和政績,許多困難和顧慮沒有拿出來討論。于是,往往會出現會議文件起草通過得很順利、但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的令人困惑的現象。或許,我們該學學歐盟:在會議上可能吵得不可開交,但對通過的決議,執行起來卻毫不含糊。瘋牛病肆虐之時,歐盟要求英國屠宰400萬頭懷疑受到感染的牛,英國曾經激烈反對,但最后還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并不惜犧牲旅游業,對英國鄉村進行了大面積的隔離。這種實斧實鑿的態度或許才是一體化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