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李紅光”,一個極具深意的符號
祝俊初
強調以公民名義,是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清楚表明,她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其他角色。從中透出的強烈的國家主人翁意識,才是我們關注她以個人名義行事最應看重的
曾任職深圳市行政審批改革辦、現為深圳乾坤燃氣公司董事長的李紅光,以個人名義,自費10770元在《南方都市報》刊登文本為《致深圳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公開信》的廣告,以便把從群眾中搜集到的12個建議交給他們,并在即將召開的市“兩會”上反映。
這則新聞被關注,是因承載了民主政治發展宏旨,而廣告主李紅光以個人名義出場顯然是新聞眼。
以個人名義,有講究。廣告,署名“公民:李紅光”,她的本意很清楚,以個人名義就是以公民名義。不過,數日來,在筆者眼見范圍,傳媒報道大都醒目地突出了她的市民角色,許多直接將“市民”放進搶眼的標題,讀者稍不注意,以“公民名義”就會被讀作以“市民名義”。同時,因12個建議有4個涉及燃氣行業,以公民名義又容易惹上以燃氣公司董事長名義之嫌。
傳媒表達、公眾思維中,概念普遍地悄然“偷梁換柱”,反映出公民意識淡薄的集體無意識。
我不是說,市民訴求、甚至公司董事長訴求就有什么不妥,而是說它們與公民訴求不能等量齊觀。公民、市民、公司董事長,都是李紅光的現實社會身份,沒有哪種妨礙她有序參與政治生活,但以哪種參與卻有顯著區別。她的職業身份,自然鏈接燃氣的事,代言公司、行業利益無可厚非;她的戶籍身份,自然鏈接深圳的事,關心市情、市況可欽可佩;不過她的憲法意義上的公民身份,既是以職業、戶籍身份說話的基礎,又突破了這兩種身份之天然狹隘。
公民,本質上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專制社會,只有臣民。公民的要義是國家主人,國家權力機關及派生的權力機構,由公民所立,為公民所用——不論公民從事何種職業、身在哪個地方。所以,任何個人,依照憲法和法律,表達任何特定內容的訴求,一方面因他們身為國家主人翁的共性,都可歸結到以公民身份表達的公民訴求中,另一方面因職業、戶籍、性別、年齡等個性,又多會打上如農民、市民、婦女、青年等烙印。
因此,李紅光面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打廣告,強調以公民名義,并不必然意味著她就不站在燃氣公司董事長、深圳市民、甚至自己的立場說話,社會也不可抱以“大公無私”的苛求態度去看。強調以公民名義,是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清楚表明,她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其他角色。從中透出的強烈的國家主人翁意識,才是我們關注她以個人名義行事最應看重的。
對這新生事物,下意識將公民切換為市民,字里行間著墨于李紅光市民身份的傳媒報道,弱化了該場合李紅光的公民身份,傳遞的信息不當地偏離了李紅光本意,至于將目光偏向現董事長、前政府官員則偏差更甚。如是現象,折射出社會的公民意識尚普遍欠缺,這般民情基礎,顯然也是人大和政協的公開信箱讓李紅光吃閉門羹、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不便尋找或被找上卻未理睬、她只好打廣告坐等“愿者上鉤”的要因——所尋機構及人員,對公民缺乏起碼的尊重。
公民意識、即國家主人翁意識,是每個人作為社會人的權利意識、義務意識、責任意識的有機統一,是每個人能成為大寫的、立體的、血肉豐滿的、靈魂充實的、既對自己也對他人負責的人的內在要素。個體模樣合成整體面貌,元素特征決定系統性質,只有人人時刻不忘自己的社會身份首先是一個公民,社會才有相互支撐的“人”字結構,才有國家權力機關及派生的權力機構合于由公民所立、為公民所用的本來面目運轉,才有民主政治不斷向前推進。
所以,“公民:李紅光”是個極具深意的符號,不是首先聚焦它、而是首先聚焦市民之類欠妥。在本文將結束時,筆者欣喜見到,《南方都市報》5月26日對李紅光的采訪報道,采用了符合李紅光本意的標題:《李紅光:登廣告尋代表委員的公民》。我們,太需要培植公民意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