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一本正面描寫蔣介石國民政府抗擊日本侵略的書籍,在2005年5月悄悄擺上各地新華書店的柜臺。
70多萬字的《國殤》受到廣泛關注,專業人士認為,《國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有的幾本描寫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的書籍之一,有評論甚至認為,《國殤》是第一本全面反映蔣介石政府抗戰的專著。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丁淦林認為,以前出版的抗戰書籍,主要突出的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書籍相對較少,出版這樣一本描繪抗戰史實的書,表明中國史學研究更加合理。
6月8日,該書責任編輯唐得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國殤》的宗旨是謳歌抗日將士,目前,從大陸和臺灣反饋回來評價基本以正面為主。
《國殤》出版前后,正值中共中央部署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國共56年來再次握手之際,其信號意義非同凡響,引起海外媒體關注。
曾與中共為敵的抗戰將領被還原
2005年5月25日,《瞭望東方周刊》采訪了該書的作者——軍人出身的張洪濤,他曾著有《血祭大江》、《決戰北中國》、《致命的失誤》等十多部軍事文學作品和譯著。
“通常我們把抗戰分成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在第一階段,日軍大規模入侵,中國軍隊處于防御地位。本書描寫的正是這一階段中國戰場的情況。”張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國人,尤其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國民黨抗戰的史實知之不多,張洪濤說,這是他寫作此書的原因。
“現在有人說,反法西斯戰爭與中國沒什么關系,這是很不準確的。日軍在亞洲戰場上所投入的數百萬兵力主要因陷入中國戰區而無力自拔,中國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而前期牽制日軍兵力,與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的抗戰有極大關系。”
書中對一些國民黨將領在抗戰中的貢獻作了如實描述,其中包括在內戰中與中共為敵的將領,如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中表現非常勇敢,后來成為共產黨的敵人;如薛岳,這位湖南籍的國民黨將領在同日本人打仗中常常取勝,而同共產黨打仗則以敗績居多。
此書第一次出版于1994年,當時的名字是《燃燒的太陽》,出版后加印過一次,之后沒能再版。
2005年,隨著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此書再版的要求得到了新聞出版總署的認可。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一位官員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全國共選送500多種圖書,參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60周年全國100本重點圖書,此書在參評圖書之列。這位官員還表示,抗戰紀念主基調還是宣傳抗日戰爭中共產黨的領導作用。
“該書再版,能夠反映出中國的進步。”上海市委黨校黨史教研室張主任說,“目前我們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績大多持肯定態度,如臺兒莊戰役,凇滬保衛戰,當然也否定它在1944年的大潰敗。如果說過去對這段歷史還有所回避的話,現在這方面的東西正在逐步添加進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國黨史研究會主任石仲泉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現在黨史中的提法是肯定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也肯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共產黨配合正面戰場,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共同打擊侵略者,這個評價基本上還是從史實出發的。
為何以前對“國軍抗戰”講得少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蕭棟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正面戰場作戰的全部是國民黨正規軍,所打戰役皆為重點戰,與日軍主力直接交鋒,湖南是正面戰場的第九戰區(部分屬第六戰區)。
“1939年至1945年在湖湘大地發生的6次慘烈會戰(3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均屬正面戰場戰役,占了全國正面戰場22次大型會戰的1/4。”
從“七七事變”、凇滬抗戰到后來的武漢會戰,這一階段,中日雙方以爭奪大城市為主,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毫無疑問是抗戰的主戰場。
武漢失守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發揮敵后戰場的作用,他們在敵后展開了多達十幾萬次的游擊戰爭,大量牽制日軍。史學界的看法是,武漢會戰以后,中日雙方的爭奪以小城市為主,共產黨的敵后戰場至此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蕭棟梁還認為,“所以,國共將士的作用都不可抹殺,講述抗戰歷史,我們更應該從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來談。”
歷史學教授,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鞠德源認為,長期以來缺少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幾點:
一是共產黨當時不掌握國民黨戰場的詳細材料:二是解放前夕,大部分資料被國民黨帶到了臺灣;另外,很多參加過抗日的將領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敵人。
“長期以來,我們都沒有很好地研究這些人。像張靈甫,他也參加過抗戰,極其英勇;孫立人,在遠征軍中立下功勞;戴笠是著名的特務頭子,可他在抗戰中也曾搜集情報,鏟除漢奸。”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改革也正在逐步進行,上海東格致中學的張敏霞老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自己讀書的時候,教科書講到抗戰歷史時,很少提到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但現在,高一年級部分教材肯定了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的抗戰行動。新的二期課程教學改革則用很大篇幅描寫了“武漢會戰”等幾次重大戰役,其中會戰雙方的戰略意圖以及兵力損失情況都寫得相當細。
“現在,教師在講授高三的歷史課程時,還努力把課本跟時事結合起來,從新聞的角度向學生提到國共兩黨的歷史以及有望合作發展的趨勢,這樣的授課學生相對容易接受。”
什么時候都不應該忘記歷史
凇滬抗戰中,謝晉元將軍帶領的八百壯士在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的情況下,硬是激戰4晝夜,打退日軍6次進攻,殲滅日軍200余人。
5月24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上海找到書中濃墨重彩提及的“四行倉庫”。“四行倉庫”在蘇州河邊,離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不遠,記者乘了兩輛出租車,詢問了3個蘇州河附近的居民后,才知道它的準確地址是在“光復路1號”。
今天的“四行倉庫”已經很舊,在周圍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中很不顯眼,除了底層寫有“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字樣外,位于底樓和七樓的兩個史跡陳列室都沒有開放,它的周圍也被“某某開發公司”的字樣所包圍。
記者詢問了8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大部分人不知道“四行倉庫”是做什么的,只有一位70多歲的“老上海”吳忠良告訴記者,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的時候,上海市民群情激奮,冒著生命危險,把慰問品、藥品送人四行倉庫,支持壯士抗擊日軍的情況。
他拉著記者的手說,所有抗戰的事跡,對抗戰有功的將士,都不應該被忘記。四行倉庫,可千萬要讓今天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