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人民幣升值還在持續。有消息說,在華跨國公司也加入了這一趟“順風車”。
上海一些外企相對集中處的銀行機構發現,近幾個月來,外企把存在銀行的外匯大量結匯成人民幣的現象日益突出,銀行業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一邊是外匯存款的快速下降,一邊是人民幣存款的逐步上升。
根據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最近的統計,截至4月底,上悔中資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為174.14億美元,當月減少3.63億美元,同比多減4.52億美元。而同期人民幣各項存款新增334.43億元,同比多增24.96億元。
但是,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跨國公司幾乎一致否認他們有這樣的打算。西門子家用電器(中國)江蘇博西家用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內部審計經理科思說:“我們不會在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作任何投機性的舉動,這有悖于集團的原則。”
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同樣表示,作為產業投資公司,他們并不贊成借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行短期炒作的投機行為,“我們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也更注重在中國的長期可持續性業績增長,這是大型跨國企業應有的戰略眼光和企業公民意識。”
“升值”會動誰的奶酪
早在2004年,中國已經超過東南亞國家,成為日本公司在境外的最大制造基地。今年初,日本國際合作銀行(JBIC)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的日本跨國公司最擔心的是中國政府重新設定人民幣匯率,68%的日本企業認為這是企業未來投資的最大風險。
6月1日,《瞭望東方周刊》在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聯系一家日企在華總部部長代理進行采訪時,這位部長表示了對這個話題的“害怕”:“其實,我們早就把大部分資金變成了人民幣。而且,我正在為這個月的公司戰略會議準備這樣一個報告。但是,在這個敏感的時期,我不想多說。”
這位部長代理認為,人民幣升值已是“心知肚明的事”,對于占中國出口份額一半的外企,影響肯定很大。鑒于他所在的公司在中國的注冊資金就有1億美元,從這一點來看,受影響的程度也會比沒有太多外匯的中國公司要大得多。
但富土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人民幣匯率調整對他們影響并不太大。作為地區性集團控股總公司,富士膠片在華投資項目既有生產制造型企業,也有銷售貿易型企業。如果人民幣近期升值,在短期內可能對本公司在華生產的產品出口海外會帶來一定影響,但這同時也會使本公司從海外進口的零部件和整機價格相對便宜,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從整體上看,人民幣升值對富土在華業務影響不大。”
“很難說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出口市場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在短期之內,可能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但我們做的主要是高端產品,如出口國外的洗、千碗機和0°C冰箱。 所以,不像出口的小家電一樣面臨較嚴峻的形勢。”博西家用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的科思對飛隙望東方周刊》說。
企業與政府的利益落差
上海社會科學院跨國經營研究中心主任謝康認為,這種處境各異的局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肯定不是所有的跨國公司都希望人民幣升值。純粹做貿易的企業,可能會希望人民幣升值,但在中國從事出口的,則會希望人民幣不要升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的解釋則是:“結匯人民幣對在華跨國企業本身而言有好處,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話,他們就賺錢,不升值,也沒有什么損失。”
可以明顯看出、的是,在十片敦促人民幣升值的聲音里,在華跨國公司并沒有表達出與本國政治家相同的意愿。
不久前,美國《商業周刊》刊登文章稱,多數在中國營業的西方跨國公司希望人民幣維持現狀。
這篇文章還用數字來論證其中的原因——中國去年的出口為5930億美元,其中55%來自外資企業。而且,去年中國的外來直接投資達到600億美元,人民幣幣值偏低意味著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以及產品出口的價格更具競爭力。如果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的便是這些企業。
正如謝康所說,有的公司希望升值,有的公司希望貶值。如果這個經營主體在華的力量足夠大,就可能會影響它自己國內的政策。
然而,連美國人自己都清楚,要求人民幣升值,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不是經濟原因。
在華的美國企業對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同樣保持緘默。在回答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時,美國商會駐北京辦事處負責人埃默里·威廉斯僅僅說了一句,“我們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觀點。”分析人士對此的解讀是——它的重要成員并不在乎人民幣“能否”升值。
一個月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北京參加《財富》全球論壇時透露,在美國議會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舉行的聽證會上,他發現,那些議員們根本聽不進人民幣沒有被低估或者不應強迫中國改變匯率政策的話,“他們所關心的只是下次大選時能拉到多少選票”。
“避險方案”醞釀中
盡管人民幣匯率的最終走向還未定局,但在華的跨國公司大多已著手準備了相關措施。
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福特中國區副總裁許國禎很坦率地說,公司實際的應對匯率風險操作不太方便透露。但公司有避險的措施,對遠期匯率會有自己的評估,而且對于人民幣匯率可能產生的變化他們正密切地在注意。“我們的公司,在財務部門有專門的人管匯率的操作。”
NEC通訊(中國)財務總監王玉杰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的老板最近正讓他研究有關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的資料。他肯定地告訴記者,“一旦匯率變化,每一個方面都有影響。”
在他看來,主要的應對之策包括改變采購策略、改變結算的貨幣單位。“如果原來是人民幣結算的采購,盡可能要求美金結算。如果采購是國內采購的,原始的供應商是在國外的,可以改成外幣結算。”
還有一個方法是外匯保值措施,在外匯市場上根據自己的預計銷售量和預計采購金額,計算出要支付的外幣的金額,把成本早早定下來,不管怎么變,花的錢就是這么多。
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中國移動業務部財務總監廖浩扛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認為,在規避風險上,人民幣可以運用的手段還是比較少。“我感覺,規避風險的手段不在金融市場,惟一的辦法就是從控制公司的角度來做。”他說。
聲稱只代表個人觀點的廖浩江表示,“人民幣升值可能是個長期的事情,但是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國際市場我們加價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控制成本非常關鍵。我們要改變原材料來源,或者減少生產環節。”
同樣,在日企工作的張華也表示,“很多公司和我們一樣,從去年秋天開始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大多數公司每月還在公司的戰略會議上做了匯率和金融形勢報告。”他所在的公司從去年年底就開始做避險方案,處理一系列現金存款、外匯債權、外匯債務等問題。
然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資金都變成人民幣。因為美元兌換人民幣是自由的,但人民幣兌換美元卻是不自由的。而且,缺少一定的外匯儲備也會影響大量原材料的進口,影響我們的經營。”
張華說,據他所知,很多外資企業從去年年底就開始做避險方案,也有一些公司在股票市場或者外匯市場做一些投資。在他的估計中,人民幣升值5%至10%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擔心,升值了5%或10%后,是否會像當年日元一樣繼續升值。要知道,當年日元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升值了一倍。這樣會對我們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響。”
當記者把這個問題轉而詢問易憲容時,他幾乎是以斷然的語氣表示,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絕對不可能重復當年日元的路子,國家在這方面的決策是相當謹慎的。
遠期投資是否會流向印度和越南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外國企業來華投資數量的減少。一些原來在中國進行生產的跨國企業,可能會將投資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方。
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也曾經歷過中國大陸現在的壓力,在臺幣對美元的匯率從1:40升到1:25后,一些傳統的低附加值產業,紛紛轉移到東莞。因此,有專家認為,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傳統產業又會從東莞轉移到像印度、越南等地區。
廖浩扛表示,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升高,會使一些外來投資改變去向。東南亞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已經恢復了活力。印度現在也是非常大的市場,很多公司都在那里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張華也透露,“我知道,年初就有一些公司去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發展,但不是很多。
具體到他自己所在的企業,張華表示,作為一個日企,暫時也不會考慮選擇其他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是因為中國現在的投資環境和市場吸引日本公司,還因為這里和日本有最大的文化相近性。日本人即使不會漢語,也看得懂一些漢字(在日語里有很多和漢語意思相同的漢字),在中國生活沒有問題。
而且,在中國,特別是上海等大城市,公共場所的英文標識也很周到。“而韓國比較排外,在漢城的公共場所都沒有英文標識。日本人去那里沒有韓語翻譯的話,幾乎寸步難行。”印度則在衛生標準和生活習慣上和日本相差太遠。
無獨有偶,在王玉杰眼中,改變投資地并沒那么簡單。“我們升值,東南亞的貨幣是否也跟著升,都不知道。這個蠻復雜的,一時半會一個公司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說。
但王玉杰同時也表示,如果公司還沒投資進來,可能去其他地方建廠。如果已經在這里的,轉出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還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比其他國家更有競爭力。
富士膠片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更愿意強調,人民幣的升值預期表明,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高,而這必將增強公司在華長期投資的信心和盈利預期。”